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開講:論「禮」之於今日社會的意義
作者:Zero Cheung   來源:橙新聞    2019-07-10 10:08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在油麻地中華書局內,舉行了一場令人靜心與感動的講座──「『禮』的文化內涵與現實意義」,他提倡國人語言作文要雅致,要得體,這不但反映自身家教與修養,也是成為「合格的社會人」的基本功。

【識港網訊】7月6日,在油麻地中華書局內,舉行了一場令人靜心與感動的講座──「『禮』的文化內涵與現實意義」,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主講。

是次乃彭林專程來港,與讀者分享禮樂於今日社會的意義。一開講,他先直接指出中國最近氣場比較亂,「禮」被國人忽視多時。「禮」本身內涵博大精深,有關說法甚多,然而有一點大家都認同的是,中國文化認為人人可教,所以中國社會重視「禮治」,「禮」甚至常見於生活之中,從制度、建築、人際交往、吃飯方式等等,「禮」之蹤影隨處可見。

彭林引述錢穆的說法:「梁任公(指梁啟超)以中國重禮治與西方重法治相對,此可謂深得文化分別之大旨所在。」由此指出中國與西方所重之不同。而要了解中國文化,彭林認為,誠如錢穆所言,必須站到更高處來看「中國之心」,也是就是「禮」。

講到「禮」,不能不提古籍記載,彭林舉了若干例子向聽眾精要地講解,指出「禮」在中國典籍中涵蓋甚廣,例如《周禮》六官中的「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儀禮》十七篇中的「冠」、「昏」、「喪」、「鄉」、「覲」等,《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禮運》、《月令》、《樂記》、《學記》等。

他又表示,中國文化以人為本,以人的道德成長為核心,要求「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把修身進德作為社會全體成員的必修課,務求做「合格的社會人」、做「優秀的社會人」(君子)、做偉大的社會人(聖賢),循序漸進,在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同時,推動全社會的進步,而禮樂文明正是緣此而作。

彭林講「禮」,一點都不離地,在論到禮是文明民族區別於野蠻民族的標誌時,講者展示了一些國內新聞圖片,指出國內仍有不少人不知「禮」,從而證明「禮」之於個人、社會、國家乃至民族的重要性。

席間,彭林與聽眾分享其於大學任教所見所聞,慨嘆今日大學生對「禮」普遍認知甚淺,除了寫信不懂措辭,平常講話也比較隨意。他提倡國人語言作文要雅致,要得體,這不但反映自身家教與修養,也是成為「合格的社會人」的基本功。

彭林(右)與香港中華書局總經理趙東曉( 左)

講者簡介

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他同時是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長年從事中國古代與學術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清華大學主講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與「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均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延伸閱讀

《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既有對禮學的學理(淵源與理論體系)、要則(貫穿于各種禮儀中的主要法則)、常禮(民生日用中常見的禮儀)的闡述,又有對現實生活的針砭,深入淺出,情文並茂,讀後能給讀者多方面的啟迪。

《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

作者:彭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圖:張艷玲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7/09/010120970.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