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如夢之夢》暌違十七載再度在港上演
作者:Trista Luo   來源:橙新聞    2019-07-10 09:42
香港話劇團重新製作這一八小時鴻篇巨製,特邀蘇玉華、潘燦良、蔡思韵及三十位劇團演員出演新版《如夢之夢》,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則與賴聲川聯合執導,故事情節跨越時空、國度、夢境與現實。

【識港網訊】2000年,話劇《如夢之夢》在編劇、導演賴聲川的母校——加州柏克萊大學以工作坊形式初見雛形,同年由台北藝術大學學生演出完整版,2002年,則由香港話劇團於香港作全球首度的專業演出。

從2002年到今天,這些年來,這個有關愛與死亡的故事在中國內地、台灣、新加坡等地接連上演,故事中的主角——罹患絕症的「五號病人」不斷講述著屬於自己和故事中的人物悲歡,這些環環相扣的生命故事也打動了世界各地的觀眾。

時隔17年,香港話劇團重新製作這一八小時鴻篇巨製,特邀蘇玉華、潘燦良、蔡思韵及三十位劇團演員出演新版《如夢之夢》,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則與賴聲川聯合執導,此外,新版中還採用了不少17年前的舊班底:「我沒想到17年之後,這個戲真的可以增加很多深度,原來劇組裏面大概有將近一半人回來演,雖然未必演原來的角色,或許是更老的角色。我突然感覺到他們對戲的體會完全不一樣了,可能對人生的體會會有不同。」賴聲川說。

圖:香港話劇團

簡單說來,《如夢之夢》的故事,來源於許多現實素材的結合:賴聲川去法國旅行時看到的法國大使照片,成了劇中青樓女子顧香蘭與法國伯爵故事的靈感;倫敦近郊火車相撞事故的新聞,變為伯爵車禍後去向的參考;信徒繞著舍利塔前進的狀態,啟發賴聲川為《如夢之夢》採用環形舞台形式;而1990年他在羅馬展覽宮看到的一幅畫中畫,則令他寫下「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而這句話,也是《如夢之夢》最好的詮釋。

故事情節跨越時空、國度、夢境與現實,不同演員飾演的同一角色甚至會同時在舞台上表演,而開場時演員們靜默地在環形舞台上行走的場景,在過往的演出中已令眾多觀眾備受震撼而感動落淚。

環形舞台是《如夢之夢》形式上的一大看點:舞台分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等八個方位,東、西兩個方位有二層樓,觀眾席在中央,稱做蓮花池,當中的觀眾會依據情節的發展而旋轉觀賞。這樣的設置,不但對演員來說是一大挑戰,有太多要記要掌控的內容,負責換佈景的後台工作人員也有很大壓力。

馮蔚衡與賴聲川 圖:Leo

潘燦良今次在劇中飾演五號病人B(劇中有兩位演員分別飾演五號病人A與B)。十七年前他便在《如夢之夢》中出演,重讀劇本,他發現當中進行了一定修改,包括部分場次的刪改、重寫,但人物變得更加立體與清晰,整體劇本也愈發精準。

「這套戲,賴老師總說是一套很奇妙的戲,當排下去、演下去的時候,他口中的微妙,我完全體會到。這次演出的經驗令我明白賴老師在戲中傳達的精神:人生其實就是為了探尋如何面對死亡。我想這個課題不容易在其他作品中具體地探索,這是難度也是最精彩之處。八個小時的劇場能帶給觀眾和一班演員、創作人這樣一個人生旅程,是很美麗的事情。」潘燦良說。

潘燦良與蘇玉華 圖:Leo

今次飾演顧香蘭C的蘇玉華在十七年前便是香港話劇團版《如夢之夢》的觀眾,她表示並未特意去找其他版本的演出作為參考,希望自己可以「沒有雜念地去演繹」,而賴聲川的劇本已經非常精練與準確,賴聲川也會親自與大家一起排練,解決大家臨場的問題。在劇中與人生不同階段的顧香蘭(A與B)的呼應在她眼中是很新鮮有趣的嘗試,而她也強烈推薦稱,觀眾即使未能在這次成功搶到票,也應在有生之年從不同的版本中感受這部作品。

蘇玉華 圖:Leo

「要說清楚一個人的故事,可能要經過很多人的故事」,源自二十九頁的劇情大綱,八小時的《如夢之夢》將分上下場演出,觀眾可選擇於一日內或連續兩日觀賞。「我怎麼也想不到,一個八小時的戲,香港的生活節奏這麼快速,好像沒有任何人有時間做任何事,居然可以這麼多人來看八小時的戲,我也是很感動。《如夢之夢》本身探討的還是永恆的問題,希望它可以帶給香港新的思維,關於創作本身。」賴聲川說。

《如夢之夢》將於7月28日至9月8日正式假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大盒上演,而7月27日加開的公開預演場演出票則將於7月11日起於城市售票網及西九文化區發售,此外還將加推其他場次少量門票。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7/09/010120999.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