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人文頌】第四樂章 智(三)
作者:印心   來源:識港網    2019-07-03 15:04

聽,智者在歌唱,以你憂患之心傾聽!
智者,一顆憂患的心!
義理,何能生而知之?
孔何以發憤而忘食?[19]
姬何以夜坐而待旦?[20]
文何以憂患而作《易》?[21]
孔何以假年而學《易》乎?[22]
君子,何能安而行之?
知之不息,乃在悟道。
聖人之道,不在豪放高遠,
而在枯槁寂寞之中。

君子之學,非為通也
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23]
昔孔子厄於陳、蔡之間,[24]
慷慨講誦,弦歌不衰。
顏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
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雖然,夫子推而行之。
不容何病!
不容然後見君子”。
求道的歷程啊!
仁者懷天下之憂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在困厄中他呼喊,
在曠野裏他呼喊,
道之將行也歟?
道之將廢也歟?
傳道是我的天命啊,
知我者,其天乎?
知我者,其天乎!

(故事二:《論語·子罕》記載: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周文王死後,周代的禮樂制度文化遺產不都保存在我這裏嗎?天如果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也不能掌握這種文化了;天如果不想消滅這種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天既然將延續文脈這個使命給我了,就會在我的手中發揚光大啊。天若有心不滅這個文化,其他的人又能將我怎麼樣呢?這就是天意啊。天意豈是可違的?)

道不遠人。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君子遵道而行,
半途而廢,
吾弗能已矣。

聽,智者在歌唱,以你求道之心傾聽!
天下可均,爵祿可辭,白刃可蹈
而道不易行。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道者,忠恕之道
孟曰:夫道一而已矣。
道者,堯舜之道。
堯舜之道乃大道
堯舜與人同耳
人皆可以為堯舜
有為者亦若是。
聞一善言
見一善行
若決江河
沛然莫之能禦!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聖人之德,豈非高山?
聖人之道,豈非大道?
洋洋乎,聖人之道!
顏淵喟然歎曰: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25]
聆聽仁者的教誨
構築精神的家園。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求學問道,安身立命
致知篤行,知行合一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
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是吾憂也。[26]
孟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
人病不求耳。
道不遠人,心誠求之
樂其德,弘其道,執其信
追溯生命意義
探詢無窮世界,
求道者的宿命!

生命的歷程,
求道的心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7]
聞道,內心充滿光明;
聞道,內心充滿喜悅;
聞道,內心充滿溫暖;
聞道,內心充滿勇氣。
俯仰天地
明察人心
仁者莫大於愛人,
智者莫大於知賢。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問知。子曰:“知人。”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28]
仁者無不愛也,
智者無不知也。

明於天地人之性。
人不可以不知道
人不可以不知天
人不可以不知物
人不可以不知人
知天知人,聖賢之心
成己成物,聖賢之行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其天乎!

(故事三:孔子說:沒有人瞭解我啊。子貢問:為何沒有人瞭解老師呢?孔子回答說:我既不埋怨天,也不怪罪人,廣泛地學習世間的知識,進而領悟上天深奧的道理。瞭解我的,只有天吧)!

音樂意象:書·簡
色調象徵:素樸之玄黑,星空之色,
水墨之色,筆墨之色,寧靜之色,玄遠之色
中國的棋、琴、書、畫之色
智,洞察天地人心
智,體現生命的選擇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智以求道,智以識人。

 

注釋:[19]孔何以發憤而忘食:孔,指孔子。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怎樣一個人,子路一時不知如何回答他。夫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的為人呀,發憤起來會忘記吃飯,自得其樂會忘掉憂愁,以至於不知道衰老就在眼前了,如此而已。”
[20] 姬何以夜坐而待旦:姬,指周公。語出《孟子·離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指周公想兼備夏、商、週三代的君王,去實行禹、湯、文、武的事業,如果與具體情況有偏差,便抬頭思慮,沒日沒夜;要是想到好的辦法,就坐等到天亮。
[21]文何以憂患而作《易》:語出《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西伯拘而演《周易》”。西伯,即周文王。相傳周文王被拘囚羑裏時,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完成《周易》一書的綱要。
[22]孔何以假年而學《易》乎:語出《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說:“讓我多活幾年,到五十歲的時候去學習《易》,便可以沒有大過錯了。”
[23]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語出《荀子·宥坐》。通:顯達,出仕高官。窮而不困:處境艱辛而內心不因此而窘迫。
[24] 孔子厄於陳、蔡之間: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已,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遷居到蔡國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救援陳國,軍隊駐紮在城父。聽說孔子住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上,楚國便派人去聘請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見接受聘禮,陳國、蔡國的大夫商議說:”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賢人,他所指責諷刺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如今長久地停留在我們陳國和蔡國之間,大夫們的施政施、所作所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楚國,是個大國,卻來聘請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國被重用,那麼我們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們就危險了。”於是他們雙方就派了一些服勞役的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無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跟從的弟子餓病了,站都站不起來。孔子卻還在不停地給大家講學,朗誦詩歌、歌唱、彈琴。子路很生氣地來見孔子:“君子也有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節操不動搖,人小遇到困窘就會不加節制,什麼過火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25]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語出《論語·子罕》。顏淵感歎道:“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力鑽研,越覺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後面去了。老師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能夠獨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邁進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
[26]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語出《論語·述而》。品德不培養,學問不講習,聽到義在那裏,卻不能親身赴之,有缺點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啊!
[27]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
[28]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語出《論語·顏淵》。把正直的人提拔起來,安置在邪曲不正的人之上,就能使邪惡的人變得正直。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