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古代中國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作者:梁偉基   來源:橙新聞    2019-05-23 11:33
大家聽過《山海經》這部古書嗎?《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上古時代中國人所想像的外部世界的奇書,全書共三萬多字,由五藏山經、海外四經、海內四經、大荒四經、海內經合組而成。裡面記載各式各樣古怪的國家和事物,例如小人國、天狗、蠃魚、飛魚等,而且曾描述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獸嘯」。

【識港網訊】大家聽過《山海經》這部古書嗎?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上古時代中國人所想像的外部世界的奇書,全書共三萬多字,由五藏山經、海外四經、海內四經、大荒四經、海內經合組而成。裡面記載各式各樣古怪的國家和事物,例如小人國、天狗、蠃魚、飛魚等,而且曾描述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獸嘯」。姑勿論《山海經》的記載是否正確,也勿論其記載是否為當時的人所想像或虛構出來,至少在當時的中國人的觀念中,中國之外是另有世界的。

新華社圖片

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先後兩次出使西域。西域可以有廣義及狹義兩個解釋:廣義的西域指玉門關、陽關以西直至歐洲的廣大地區,狹義的西域指漢代時候三十六個西域國家,即今天南疆地區。張騫親身遊歷不少今天位處中亞的國家,包括大宛(今塔什干附近)、康居(今天塔克吉斯坦、阿塞拜彊、烏茲別克斯坦及哈薩克斯坦南部)、大月氏(今帕米爾高原以西、阿富汗境內)、大夏(今天印度西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附近)、條枝(今天敍利亞一帶)、身毒(今天的印度)。

回到中國後,張騫將自己在西域的所見所聞向漢武帝及其他官員介紹,讓他們對國境以西的情況有所了解。張騫出使西域擴大了中國人對周邊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的實際知識,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敍利亞、印度、伊朗一帶,比以往只知道東北亞地區即日本和朝鮮的範圍大為廣闊了。

不說不知,漢代人與羅馬帝國曾經有過接觸,這亦源於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後,開通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打開了一條讓中國人認識西方及西方人認識中國的大道。據記載,當時來往絲路的人士多者數百人,少者亦有百餘人。羅馬帝國就是通過來自東方的絲綢而知悉中國的存在,因而稱中國為「賽里斯」,而漢代人就稱呼羅馬帝國為「黎軒」,至東漢時才改稱「大秦」。

在羅馬人的著作中,曾這樣描述他們所想像的中國人形象:「紅髮,奇偉,壽命特長。」「視其面貌,亦誠為別世之人,不吾人共一天地者也。」漢代人則以為羅馬帝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於日所入也」。直至公元166年,羅馬帝國使者終於經海路來到中國,實現了兩大帝國的交往。

張騫出使西域刺激了同時代的中國人對外部世界探索的好奇心,例如班超、甘英以至其他中國探險家。自漢代以後,歷代都有中國人離開中國前往探索未知的世界,當中有受政府委派的,也有基於對宗教信仰的追尋。

三國時期,吳國曾派出康泰、朱應出使南海的扶南等國家,扶南是當時的南海大國,勢力範圍包括今天的泰國、緬甸及馬來半島,後來,他們撰寫了《吳時外國傳》及《扶南異物志》兩部記載南海各國風土人情的著述,可惜這兩部書皆已失傳。東晉時期,僧人法顯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今天的印度)以求佛法,期間經過摩梨帝國(今加爾各答西南)、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後來,從海路回國抵達山東,撰寫《法顯傳》,講述其此行所見所聞。唐代初年,僧人玄奘隻身從長安出發,往西經陸路前往印度尋佛,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了。

在歷代探索世界的中國探險家之中,鄭和七下西洋的經歷應該最為人熟悉。

據記載,鄭和率領的龐大使節團,先後七次訪問了三十多個亞非國家,航程達十萬餘里,前後費時二十八年。隨行的馬歡撰寫了《瀛涯勝覽》一書,詳盡介紹其沿途所見的國家,包括暹羅國:「……之西北去二百餘里,有一市鎮,名上水,……此處有番人五六百家,……中國寶船到暹羅,亦用小船去做買賣。」錫蘭國:「……王常差人賨寶石等物,隨同回洋寶船進貢中國。」

自東方新航道開通以後,不少西方商旅及探險家紛紛前往東方,其中包括大批傳教士在明代中葉至清初來到中國傳教,除宗教以外,他們還帶來了西學知識包括地理學知識,為中國人上了寶貴的地理課。明代中期,來自意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得到廣東地方政府的支持,刻印了《山海萬輿全圖》,這是後來《坤輿萬國全圖》的前身,是第一次在中國刻印西洋式的世界地圖。清代初期,傳教士南懷仁等撰寫了《西方要紀》一書,詳細介紹西洋國土、風俗、人物、土產、交通等,可說是一部內容完備的西方地理教科書,加深了當時中國人對西方的理解。

自鄭和下西洋以後,中國人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動力,對外部世界的了解慢慢落後於西方國家,成為中國與西方國勢逆轉的轉折點。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5/22/010117241.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