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何為書法家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4-01 15:28

“書法家”原本是一個高雅而崇高的稱譽,然而在今天,要做個書法家,似乎實在是太容易了,只要在報刊上登幾幅作品,弄(姑且用“弄”,不一定是靠作品。)一個省市或縣的書協會員,便可以“書法家”自居了。如果是身居要職,只要能以毛筆寫字,無論水準高低,就會有人捧為“書法家”,就可以到處題詞留字。時下“書法家”多如牛毛,文化水準高低無所謂、不善詩詞不懂文史也不打緊,只要有錢,辦個展覽,出一兩本集子,再花點錢讓人吹捧一通,就會出名,就可以成家。不少“書法家”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愛好者;有的揮筆寫錯字、別字、亂造字,充風雅作詩填詞又不懂格律,缺乏文史知識,出現了宋詩唐人作等張冠李戴的笑話;有的人本已童心全無,寫不出好字卻濫寫孩兒體;有的楷書還沒過關就大書特書連自己也看不懂的所謂狂草,還有的將一些不堪入目的糊塗亂抹標榜為創新或現代藝術。書痞的投機取巧、書匠的急功近利、吹棒者特別是不負責任媒體的推波助瀾,使當今書壇魚龍混雜,喧囂浮躁,好像“會寫毛筆字的人”都是書法家。這不單貶低書法的價值,糟蹋書法藝術,更讓人搞不清何為書法家?

書法是一種直抒胸意的藝術,充分體現書者人生、境遇、學養和品格。成功的書法作品是書法家對大自然對社會的感悟而得,是以自己的情思、才華和心血凝聚而成的。歷史上不是有懷素夜聞嘉陵江濤聲促成其書法風格大變,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使自己草書大進的典故。書法藝術博大精深、凝聚著古代儒、道、釋哲學的精華,是集詩詞文賦、筆情墨趣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近世碩學鴻儒,同時兼為書法大家者不少,如康有為、章太炎、林散之、郭沫若等,他們的治學態度都有一種縱貫古今,別開生面的廣博精神,融化到書藝上,道、藝相互滲透,兩者殊途同歸一致,所以能卓然成家,各具風範。

一件成功的書法佳作往往有著很高的意情境界,是書法家的學養、性情、境遇等諸種要素的綜合體現。古人所謂“匠人之字”、“文人之字”、“書法大家之字”,即是從境界上進行判別的。臨帖是書法的必修課,從形似到神似,再從神似到“得意忘形”,這便是境界的漸進。達不到相當的境界,就很難寫也有獨特個性的書法作品來,而這種境界和個性完全取決於書法家的功力和學養。功力即是寫字者掌握筆法、墨法、章法這些書法基本功的程度;學養則要靠自己的長期積累,潛移默化,一般的臨帖功法只要認真學個幾年十幾年就可掌握,而作為書法藝術的內涵則永無止境。古人說“胸有詩書氣自華”,清代書法理論家楊守敬有句名言:“未有胸無點墨而能為書法家者。”吳丈蜀先生談書法時有首詩:「習字原無便捷途,期成端在下功夫。二分筆硯三分看,餘看還須廣讀書。」學養是書法的土壤,欲求書法好,必須學養厚。康有為說:“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牎”人要有點內涵,由人操筆的書法才有其神采。書法藝術凝聚了書者全部的才華和功力,是人格力量在筆墨上的直接表現。所謂“字如其人”是也。因而,書法家(或想成為書法家者)只有不斷能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領悟書法真諦,深蓄厚養、厚積薄發,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才能揮毫進入虛無之境,寫出富有神韻的大雅之作,至少能夠杜絕庸流,減少一些惡紮亂墨——文化垃圾的出現。

所以,書法家學者化,是有必要也是值得宣導的。

1998.9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