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別輕信鑒定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4-01 15:19

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古玩。”當今太平盛世,人們對古玩字畫的投資收藏越來越熱,由於許多買家或投資者往往是不懂行的,比如企業家,附庸風雅者,或者需要送禮的人,而按世界慣例,畫廊、拍賣行是不能絕對保證其所賣出藝術品都是真品,就是保證,絕大多數的買家和收藏者也不敢完全相信。往往相信的是一些所謂的專家,畫家作出的鑒定。

有位鄉友,炒股賺錢,花重資購得關山月先生六尺《松梅圖》,為慎重起見,請廣東美術館某研究員和廣東美院一位教授分別作了鑒定,都認定是真品無疑,簽名蓋章,朋友吃了定心丸。1997年6月25日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落成開館,關山月先生和他的許多學生蒞臨深圳,友人托林墉老師將畫拿給關老看,關老搖頭否認,此畫非他所作,應屬“門內假”。

為何經過美術館專家和美術學院教授鑒定過的畫,還會是贗品?這原因不外有二,或是鑒定者對關山月先生的藝術研究還不夠透;或是造假者吃透了關老的表現手法,假得太像,讓人一時難以辨別真假之故。總之,被鑒定為真品的畫其實是假的。

目前,在書畫市場上進行鑒定的專家,通常是博物館,文史館、書畫院及美術院校的一些研究員和教授,這些專家都有其獨特的專業和特長,但並不是任何一位專家那怕是國家級權威性的專家,是不可能對任何一個畫派一位畫家都能作出準確性,權威性的鑒別。因為每位畫家特別是一些大家,由於其學養、風格、流派和創作時期的不同,除了對特定畫家進行系統性的專門研究,否則,單從筆墨,傳統和理論上來作鑒定,只能是泛泛而論,表表而定,往往容易出現偏差和失誤,很難作出準確性的鑒別和裁定。再加上市場經濟,一些無良畫商,拍賣行或造假持假者,以重金利誘誤導,也時常可讓某些藝德不高的專家有意無意作出誤鑒。因而,常常出現了許多由專家鑒定為真品的,到頭來反而是假作的現象;或同一件藝術品,不同的專家鑒定後卻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如果說,專家的鑒定不足於全信,那畫家對自己作品的真偽鑒別也不能太過輕信。

記得多年前在香港看過一條“範曾臺灣挨打”的新聞,說的是旅居巴黎的大畫家範曾到臺灣觀光,看到臺北有一家畫廊出售他的畫,斷然否定那是他的作品。氣得畫廊的老闆忍無可忍,血沖腦門,一拳打在範曾的臉上。據說,這些就是跟範曾本人買的。其中真假是非我們一時難以判別。不過,畫家自己否認自己的作品,有許多原因,現實中並不少見。認識一位客居深圳的花鳥畫家,有一次在東莞舉辦的名家書畫精品拍賣會上,發現他的鬥方作品竟以300元起拍,而他認為完全應以3000元起拍,覺得拍賣行的起拍價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搞亂了他的畫價市場,影響他以後的生意,所以故意在拍賣會上公開說他的作品是贗品。弄得拍賣行有苦難言,明明是通過關係在畫家手中要到的畫,怎麼會是假的?只是拍賣行為了搞點“大眾化”的由頭,製造熱烈氣氛,故意壓低起拍價,想不到畫家竟可以故意說謊,自己否定自己的作品。

其實,即使是一些大名家,也曾經將自己的作品說成是假的,一是作品本身是名家一時應酬敷衍之作,事後覺得作品不好交代見不得人,為保護自己的名譽故意說成是贗品;還有一種情況,如名家吳冠中就曾透露過這樣一件事,“我贈送給朋友的畫作竟然被用來賣錢!”心裏覺得氣憤不平,就故意指稱該畫作是假的,以作懲罰。當然也有藝術家因為事隔太久,連自己早期的作品都難鑒別真假了。

至於鄭重其事蓋著大紅印章的專家鑒定書,也不可輕信。有一次在深圳,見到擅長看傅抱石作品的南京博物院鑒定專家蕭平,他說,現在不僅畫有仿品,連鑒定書都有假,上海有一個大拍,有一幅傅抱石的畫,上面就偽造了他寫的題跋。

可見,任何藝術品,即使經過專家鑒定,那怕是作者對自己作品的判定,也不可太過輕信或完全相信,因為任何一種鑒定都是第三者的佐證和判別,只能是作為參考。作為投資和收藏者,要緊的還是要靠自己獨到的眼力和判斷。太過輕信或迷信所謂專家的意見,往往會讓你的投資血本無歸。

1998.10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