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傳統文化的虔誠守望者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4-01 14:46

——楼浩之先生山水画文化精神解析

近年来,正如对国学传承的思考和探讨一样,中国画坛对中国画传统继承和创新的争论就从没停止过,有人忧心忡忡地提出中国画传统技法的继承发展出现了断层,传统的笔墨正走向衰落,更有人杞人忧天地喊出“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毋庸否认,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西洋画的透视、色彩、写生和素描等相继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传统的技法和笔墨功夫受到冲击,渐渐被忽略,特别是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画创作出现了一些对传统技法的背离和对传统审美精神的疏远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忧思,也折射出一批传统的坚诚捍卫者,在中国画这块古老的传统土壤上,他们虔诚而坚韧地守望着,默默而勤奋地耕耘着,年逾80的楼浩之先生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以画传人 以作品传世

浩之先生幼承家学,后师从刘海粟、张大千诸大家,擅长山水,兼工花卉和人物,擅诗词,精书道,从艺近70载,始终不渝坚守传统,走自己创新的路。楼先生十分崇尚宋元时代画风,尤其推崇并追随王蒙、黄公望那宏阔幽遂、灵秀华兹的艺术风格。观先生的画,一幅幅以工带写、清逸秀劲、神韵古雅的作品,让人体会到元明时代的严谨画风,感受到传统隽永无穷的魅力。

有幸与楼老结缘,忘年相交多年,先生为人仁厚谦逊,常日挥毫泼墨不断,每次相见总能欣赏到他不同往前的新作,每次话题也都是言必谈书画说传统,我常为先生坚持传统的创作和对传统的创新那股韧劲和精神所感动。中国画的传统犹如一棵参天古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传统就是大树之根,其后的发展就如枝叶。枝叶可以伸展,可以嫁接,但根却不能断,更不能离开土地。这个比喻楼先生很赞同,他说,要继承和创新中国画传统,就必须在学习和探索中真正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依托,并不是谁学会几笔先人技法就是继承了所谓的传统。传统的传承是以画传人以作品传世的,一个成功的画家一辈子能有多少张作品可以传世?所以,要真正继承传统真不容易,值得庆幸的是,每个时期都有传统的传承者,可惜不多,这关键在于坚持。

我们曾不止一次议论到,当今美术院校的教育应该增加中国古代诗词文、书法、金石和哲学、美学的课程。傅抱石先生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中国画立足之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不能单靠技能功夫就能产生出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也不是靠一阵什么风就能吹得掉的。所以,对什么“传统走向没落”、“笔墨等于零”之类的高论,楼先生皆尽不以为然。

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

说起传统,另一个话题就是“创新”。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是说处在不同时代的人对笔墨有着不同的欣赏要求。自此之后,其实每个时代在传承传统的同时都在创新,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今天,我们一说传统人们就会提起黄宾虹,那么在黄宾虹之前的传统是什么呢?就是雄浑精华所在的中国画的发展创新要承前启后,在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踏实地走一条借古开今之路。黄宾虹先生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才成了我们今天传统笔墨的宗师。中国画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在从风格到精笔墨语上。笔墨变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心手合一,笔随心运,水墨淋漓,自然天成,而不是矫情做作,故弄玄虚。在这方面,楼浩之先生颇有建树,看他晚年的许多作品,就如其得意之作《竹苞松茂》,如果没有“笔墨精湛,渲染见长”的精深功力和高深学养,是很难给人带来如此笔力沉雄苍劲,画境恬淡幽深的美妙境象。

中国传统山水画融注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华,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仍然生机无限。传统山水画强调闲适轻松,遣兴抒怀,疏淡挥洒,以表现诗的意境。中国山水不论是北宗还是南宗,历代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展现给人们的不单是优美的自然山川景色,更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凡脱俗的心灵居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神经紧张,身心疲惫,传统的山水画境界可为人们带来一丝丝清静和安宁,让人们在古人的山林妙境中得到片刻的休生养息和怡情悦性。楼先生的山水画作,表现的大多是逸居山林的情趣和自然素朴的水墨风光,他笔下的山林景色,或苍润、或清秀、或深幽、或静谧,意与象和谐结合,妙境油然而生,天人之思,融于一纸。浩之先生晚年,作品更注重意境,祟尚意韵,其所作山水,运笔轻灵,用墨滋润,色素墨雅,笔触渐趋平淡,集中了文人画简、拙、淡、雅的风貌,读他的画,似乎可以抹去凡尘塞压给人的浮心躁气,使人心平气静,如品龙井新茶,清洌平淡而回味不尽。

才艺之富 尤为杰出

“格高而思逸,笔精而墨妙”是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常常是一种描绘大自然的林木山川更加深远、更加感人的境界,这就是“意境”。要展现这一“意境”,心中纵有千丘万壑,纵然遍游天下名山大川,没有很好的笔墨功力,也无法在纸上表现出来。中国山水画在传统技法上从而产生了俗。纵观历代的中国画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不达到笔墨老辣的境界。可见,笔墨要老辣,除了要有熟练的艺术技巧,还必须有多方面的高深修养。被誉为“既能诗又能画,书法遒秀有致,才艺之富,尤为杰出”的楼浩之先生,承其尊翁衣钵,七十载春秋如一日,运笔用墨,工稳秀雅,清逸酣畅,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底,他对传统笔法的创新运用,主要体现于他对线条和皴法的理解。丰富生动,刚柔并济的笔法,使他笔下的作品气韵更加灵动。《云岭泻瀑》皴法以短线直笔为主,笔势方中带圆,劲健柔婉,气韵十足。在《清泉石上流》中,画家以纯正老到的笔墨,在简劲飘逸之中,让人感受到画作的俊逸意趣和高古气格。

笔非生活不神

传统的山水画家不停地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真正实现中国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因此,历代名家多主张修养气质、净化人品,强调“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主张提高学识,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楼浩之先生幼承家学,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特别对于禅学,颇有所得,他的作品大多笔墨简约,设色素雅,构图清逸,摆脱了“五色障目”的困扰,流溢着平淡静谧的禅宗韵味,让人进入了一个清平、宁静的境界。

《柳汀泛棹》画面疏朗清明,近景山石树丛用笔简括,意到则止,远处山水云烟,清静高远,让我们体味到画家平和达观的品格情趣。几抹云气,一簇新竹,一泓清泉。《云行磊石滩》用湿笔淡墨,疏简构图,风神萧散,清高隐逸,“殊无市朝尘埃气”。楼先生的山水画,构图布局,总以境界为求,以气韵为高,充分展现了“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的形而上的传统文人画美学。

古人说“诗画本一律”。苏轼称王维的画与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舜民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既有表面的结合,又有内在的结合,表面的结合在于为画题诗作词上,内在的结合在于画中有诗的境界,滋养着画作的书卷气息。作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楼浩之先生诗词骈文造诣颇高,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着丰富体现,《遇雨秋如沐》整个画面树丛繁密,线条秀逸,用墨浅淡,清静明朗,淡穆空灵。《一声山鸟入鸣湍》属黄公望简约风格的山水画,图中山峦、树木,飞鸟,用笔极其疏放简洁,达到“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艺术效果。浩之先生的山水画,不论在外在还是内涵,在诗画意境上都得到了和谐而美妙的结合。

常见以书意入画

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则更为密切,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黄宾虹先生说,“中国画法从书法来”,“作画当如作字法,笔笔易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也。”以书法入画,以书意入画则更为常见,一幅画的题诗,题字与落款体现了书与画的关系,为画作增添了无穷的美感。浩之先生精于书法,在绘画中十分注重对书意和笔墨韵味的追求,笔法上中锋、散锋、侧锋并举入画,刚劲遒劲,恣意变化,游刃有余,浑然天成。你看《烟岩云瀑》,上半部只疏疏数笔勾出山形流瀑而不失浑厚,下半部枯湿笔并举浓淡墨齐用,尽显山石的厚重和树木的苍郁,整个画面上疏下密,气脉相贯,章法更显稳重,丰富多彩的笔墨线条展示着画家深厚的书法功力。

楼浩之先生工于书法,尤以行楷为精,行笔运墨,严谨工整,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树木的干、枝、叶都是细致工谨,连坡草也一丝不苟,行笔繁简有序,中规中矩。楼浩之十分注重诗书画的结合,画的右上角,总要以秀逸的行书题上自创的诗词,有着浓郁的文人意趣,这是传统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我想,与其说楼先生的山水画是传统的中国画,倒不如说是典型的文人画。

文人画也好传统画也罢,都是我们老祖宗的宝贝,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有机会获得更多更新的不同文化和艺术,我们除了要拥有接纳和包容的宽大胸襟外,更要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几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所以,在景仰楼浩之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执着的追求和不断的努力的同时,我们更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能在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