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梅破知春近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4-01 14:34

-《王大德梅花作品》序

曾多次問大德,何時出畫冊。大德總笑曰,以後再說吧。近日突然告我,准備編一集梅花冊,交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生於丹青名門,揮毫潑墨多年,出個畫冊是自然而然的事,驚奇的是,堅持多年寫生,擅長山水畫的他,出的不是山水而是梅花。

大德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和潛心研究,使他對梅的描繪有了獨特的見地。歷來寫梅詠梅的文人學士,總借梅抒情言志,大德讀了許多詠梅古詩,並以李方膺的“晚來寒”句冠名於他手抄的詠梅詩集,可見他所追求的情操和理想:在各種浪潮的衝擊下,堅定不移執著畫事。後來,我才知道他探索梅花的畫法已近20年,近乎癡迷,經年累月,畫稿逾千。

中國花鳥畫發展至今已達高峰,其程式及表現手段已相當成熟,特別是被譽為“四君子”的梅蘭竹菊,已經廣流民間、深入人心。要有所創新有所突破乃是中國畫的難題。大德畫梅,構圖大膽新奇,筆勢拙大簡逸,酣暢奔放而又婉轉敦厚,剛勁挺拔,以寫意帶寫實。幹濕枯潤,疏密濃淡融於一體,神意情詩鑄於一爐。大德的梅花作品以墨梅為主,大多用淡墨畫主幹,濃墨寫枝權、勾線圈花,濃墨點蕊,正反轉側,黑白分明,焦黑點苔,色黑質樸,疏密相同,穿插有序,清新淡雅,情趣盎然。十米長卷《晚來寒圖》佈局上以密取勝。密而不亂,繁而有韻,達到了任伯年所說的 疏能跑馬、密不透風”的藝術境界,向人們展現了一種欣欣向榮的氣勢。大德畫梅,尤其是畫枝幹,十分注重質感的表現。他將書法和山水的筆觸帶進梅中。用筆頓挫得宜,筆力遒勁,把梅花枝幹蒼健挺秀的品性盡情發揮。這一點在《深院春無限》和《微雪初消》得到了很好的表現。《雪晴三日》枝幹挺直,著花稀疏,用筆簡樸,氣韻清逸,表現了梅花不畏嚴寒,獨步早春的豐神和風骨。把人帶進了“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那種幽雅的詩情畫意。他的朱砂梅《眉壽圖》,梅幹橫斜,畫出了梅的力度,再加上“賞心只有兩三枝”,畫面霍然一亮,氣貫全畫,使人感到“心隨筆運”。他的梅花,如音樂的節奏跳躍、對比、均衡、和諧、活潑、安靜,體現了質量、動感、力度等美的旋律。

一般名畫家的子女最怕因囿於家學而難於跳出上一輩風格的案臼。兒時承於家教、青年受學於嶺南、多年工作於河北、中年回到故鄉廣東的大德,在藝術探索和創作上十分注意自己個性面目的追求,努力突破自己的極限。他穿梭於大江南北,廣泛接觸各家流派,博采眾家之長,不斷地充實、完善和發展自我。大德

長年默默耕耘,不事張揚,年屆不惑始出畫冊,真正做到了當時於廣州美術學院畢業時關山月先生勉勵的“大器晚成”。“梅破知春近”,從王大德的梅花作品裏,我看到他的藝術創造已進入一個新階段。有人說大德畫梅是歪打正著,我看是水到渠成。因為他那剛直儒雅的清傲秉性在他筆下的梅花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真所謂“畫如其人”是也!

大德年長一輪,為我多年摯交師友,其尊翁王老蘭若先生乃粵東畫壇泰斗,更是我敬仰的忘年之交。今大德畫冊問世,盛年盛事,可喜可賀。大德不仰名流,意命晚輩作序。自揣才疏學淺,不敢造次。怎奈屢辭不允,只好草湊成章,權當祝賀。

1995年10月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