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大璞不琢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4-01 14:31

——記謝志高的大型國畫《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是在中國流傳了千百年,婦孺皆曉的神話故事。要在人們熟悉的早已先入為主的心目中再現“八仙過海”的丰采,這並非易事。沒有新意則落俗套。看完謝志高為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創作的大型國畫《八仙過海》後,不由令人擊節贊嘆《八仙過海》是謝志高的又一幅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的人物力作。

“八仙過海”典故出自《四遊記》。據《東遊記傳》、載:八仙赴蟠桃大會歸途過海時,呂洞賓倡議,謂不得乘雲、須各以物投水乘物而過。於是,鐵拐李投杖、韓湘子以花籃、呂洞賓以簫管、藍采和以拍板、張果老以紙驢、曹國舅以平板,漢鐘離以鼓、何仙姑以竹罩,終俱得渡海。謝志高根據這一神話傳說運用自己嫻熟的藝術手法進行提煉、加工。畫面上聚集著八仙人物形象,要將這麼多神形各異的人物、衣履服飾、裙帶寶物,相互穿插得疏密適當,繁而不亂,條理井然,讓人感到流動的線條都在扣人心弦,沒有高度熟練的藝術技巧是難以做到的。從豐腴爽朗的漢鐘離到瘦骨嶙峋的鐵拐李,從雍容自若的呂洞賓到恬靜嫻雅的何仙姑,八位人物不同的形態、眼神、動作、性格、服飾等典型細節和外形特徵在謝志高那時松時緊、或疾或緩、虛虛實實、曲直剛柔、遒勁有力的勾線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畢肖如生。八位仙人形態不同但都神情欣然、相呼互應。再加上兩根蒼茂挺秀的古松、一片簡潔柔潤的白雲、縹緲萬頃的碧波和一行飛躍展翅的白鶴,為畫面增添了歡樂祥和的氛圍和飄逸向前的動感。讓人領略到那皆大歡喜、普天同慶的歡快氣氛,抒發了畫家對當今太平盛世的謳歌。

畫人物畫,常常會吃力不討好,人們對人物畫不輕易滿足。用水墨工具按西洋辦法來畫人物,常常失去中國畫那種用線條造形所形成的剛柔相濟的力感和韻味,而按傳統的表現手法來畫現代人物,又不夠自然、缺少現代美感。正如其他許多作品一樣,在《八仙過海》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中國畫研究院專業畫家、受過嚴格基礎訓練、寫實能力很強的謝志高,在進一步完善傳統的水墨技法基礎上,特別注意領會和理解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審美觀和造形觀,在用線,發揮水墨特性的傳神寫意上狠下功夫,使作品更具內在力感和美。

我們期待,正值盛年的謝志高,有更多感人的力作問世。

1993年11月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