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禪悅人生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3-26 11:00
夜宿南華寺,於方丈後堂,與住持傳正大和尚深夜長談,聆聽開示,領悟良多。
2005年署假,南華寺舉辦“禪悅行”夏令營, 清華、北大、中大的大學生,到南華寺作為期7天的寺內生活,學習佛學,參禪悟道。圖為清華大學學生在學坐禪。

 

立秋時節,我與大護法李子龍居士,來到了有“華南第一古刹 ”的祖庭南華禪寺。到達南華寺,時已近黃昏,南華寺住持傳正大和尚在山門外迎接。南華禪寺背靠寶林山麓,在暮色中顯得更加莊嚴肅穆,像一座仙境中的神宮,靜寂幽美。

南華禪寺是六祖惠能禪師弘揚“禪宗”的道場,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西元502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唐朝以後,由於《六祖壇經》名聞中外,使南華禪寺聲名遠播海內外。

在素菜館用完齋後,方正大和尚引我們慢步走進曹溪門,過放生池、經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靈照塔、祖殿、來到方丈室。寺院內外,環境整潔,花草簇錦,古樹參天,禪音繚繞,靜穆清幽,毛毛細雨隨微風飄飄灑下,讓人頓感神清氣爽,體驗到了一種妙不可言的愜意和愉悅。

傳正法師,俗名林培庵,號岩基,11歲出家當小沙彌。1999年6月正式出任南華禪寺住持,成為洞雲宗法脈第五十一代傳人。傳正法師接任方丈後,大力整治寺內外環境,新建蜃景樓,無憂寮,竹園,齋堂,上客房,佛學院教學大樓,學生宿舍,長廊;維修天王寶殿、藏經閣、無盡庵等;重建鐘、鼓樓。南華禪寺收回了被佔用的寶林山和寺東側等土地700多畝,使南華禪寺土地達1900畝。弘揚佛門,整治院風,紹隆佛種,培養僧才,深受讚譽。

我們夜宿南華寺,在方丈後堂,與傳正大和尚品著香茗,作深夜長談。傳正法師祖籍潮汕,份屬鄉親,我們用潮州話交談更倍感親切,他談禪論佛,深入淺出,明曉透徹,使人如沐春風,如醒醐灌頂,讓我油然以適,收益良多。

2006年暑假,南華寺舉辦“禪悅行”夏令營, 接受清華、北大、中大的大學生,到南華寺作為期7天的寺內生活,學習佛學,參禪悟道。許多學生踴躍參加,效果很好。

為何要搞這樣的活動?我問。傳正法師說,目前的社會太浮躁,許多年輕人的心靈或過於偏執迷妄,或過於空虛,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年輕的大學生調整心態,承擔責任,慈悲為懷,禪悅人生。

何為禪悅,如何才能禪悅?我又問。傳正大和尚開示:學佛,參禪,開悟,得益受用,心境常處於一種不為物擾、自由自在的輕鬆愉悅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稱為禪悅。禪悅是禪悟後的所得,一個人參禪後,能悅不能悅,關鍵在於能悟不能悟。“禪悅”,簡單說就是“因智慧而產生的喜悅”。

一個人能進入禪悅人生的境界,可以說是最幸福的人生。我不明白,問:人生為何總會覺得有這麼多的煩惱和困擾?

傳正法師笑了,佛教認為,一切唯識所現,唯識所變,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也就是說,人的心情和感受,是否快樂、幸福都是由自己決定的。六祖講“思量惡事,化為天堂”。天堂和地獄都在人間,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也就是說,一個人想獲取幸福和安樂,都在自己,這就要靜心、淨心,所以也就要修心,若不注意修心,就會煩惱重重,身心難安。人若能修心悟道,人心思善,人心向善,與人為善,那麼,佛陀“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淩弱,各得其所”的心願,也就可以期待,這是一個多麼美妙和諧的世界啊!

夜色已闌,在平日傳正法師早已歇息,我們不忍心再談下去,只好起身告辭。入夜的南華寺一片寧靜,花草中絲絲的蟲嗚如聲聲的禪音,在寺院裏輕輕回蕩,一切是那樣的清寧和祥和。此時的心境就像如水的月光,沒有塵世喧囂競奪的煩躁和困擾,什麼也沒想什麼也不想。來到隔壁客房,剛躺下就安然入睡,不久隱約聽到陣陣鐘聲,淩晨4時,子龍兄引我來到大殿,參加眾僧人的早課。我看到,昨晚與我們談至深夜的傳正大和尚,也身穿袈裟,準時在大殿上,主持早課。早課後,6時參加過堂(吃早餐),傳正大和尚讓敷淨法師陪我們參拜了六祖真身,虛雲老和尚和惟因大法師的舍利塔,還到藏經閣,瞻仰了六祖袈裟、钖仗和武則天給六祖的聖旨等寺藏法寶,參觀了當年六祖浣洗袈裟的卓錫泉、無盡古庵,佛學院和子龍居士捐建的法學院圖書館“多寶閣”。

隨後我們還分別拜見了南華寺的五大法師,所談話題雖各有不同,但都言不離禪宗,令我領悟良多。

在寺裏,見有大字:“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敷淨法師示導,這是告訴人們修禪學佛,不是如何逃避世界,而是怎樣面對世界;不是怎樣逃避煩惱,而是怎樣將煩惱轉為快樂;不是告訴你該擁有什麼,而是告訴你應該放下什麼。

現代社會,自然科學飛躍進歩,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但物質的滿足,永遠填補不了人們心靈的空虛,現代的人依然苦惱多多。怎麼樣才能讓人活得自在,活得快樂 ,來到南華禪寺,讓我豁然頓悟,參禪學佛,盡可禪悅人生。

佛學,其實是一門智慧學,歷來深受許多哲人的熱愛。學貫中西,以音樂美術稱譽於世的李叔同先生,成了持戒精嚴的弘一法師;“南社”詩人、“天生情種”蘇曼殊在二十幾歲就割捨愛欲而“芒鞋破缽無人識”。梁啟超、胡適之、魯迅、周作人等都無不精研佛經。至於章太炎、歐陽竟無、梁潄溟三位先生,則以學界大宗師的身份成為修治佛法的名家;就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在他的演講和著作中也不止一次引用六祖的《壇經》。佛學,就是讓你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擁有快樂的生活,活出超然的人生境界。

下午,我又來到方丈室拜偈傳正法師,再次與法師長談,聆聽教示。我對傳正法師的開示和招待深表感懷,法師贈我限量冊印的明刻版六祖《壇經》、十二篆體《金剛經》和《惟因老和尚文集》等經書和論著,使我法喜充滿。

在寺裏齋堂用過晚膳,天色漸漸暗下來,清婉平和的佛音隨著陣陣清風,伴隨著我們緩步走出山門,在這超凡脫俗的音律中,我不經意領悟到了許多人生的真諦。我想,不管是不是一個佛教徒,佛家淨化自身,少欲知足,克己利人,去惡行善,佈施濟人,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對於挽救當今頹敗的世風,是功德無量的。學點佛經禪學,悟些禪機妙理,於已於人於社會,都是不無禆益的。

2006.9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