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令人困惑不已的印度式搖頭
來源:橙新聞    2019-03-22 11:00
印度人的肢體語言很豐富,也容易讓初來乍到的外國人困惑。

【識港網訊】印度人的肢體語言很豐富,也容易讓初來乍到的外國人困惑。

在街上想打個三輪的士去某個地方,司機總會對你把頭一晃,然後就目視前方了,讓人覺得印度司機都不愛拉外國人。印度司機也暗自抱怨,都說印度人效率低,沒想到外國人上車也這麼磨蹭。

外國人到商店裡購買礦泉水,店主依然一晃腦袋,對夥計大喊兩聲,卻依舊埋頭整理帳目。當外國顧客悻悻離開後,店主覺得納悶,我的伙計正忙着準備不同品牌的礦泉水呢,顧客怎麼就走了呢,這不是瞎折騰人嗎?

圖:三聯書店
圖:三聯書店

造成雙方困惑的原因就出在一個簡單動作上:晃腦袋。

印度人把腦袋一偏表示「知道了」或者「行」。外國人起初並不理解這個動作的含義。一位駐印度的西方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尷尬經歷:「來印度工作的第一天,我給僱員們講了幾句話。我說『我希望今天是我們長久和良好工作關係的開始』,他們都晃了一下腦袋。我繼續說,『我在印度走馬上任後,希望能得到你們的鼎力相助』,他們又搖晃腦袋。我有些失望,但還是接着說了下去,『只要我們發揚團隊精神,我相信我們的工作會很出色』,他們起勁地搖晃腦袋,我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甚麼……」只有在印度生活時間長了,才能了解這些身體動作的含義。

圖:三聯書店

中國人習慣肩扛手提東西,印度人則喜歡把東西頂在頭上。我經常看到印度婦女頂着一捆柴火或水罐,即使有一塊比帽子還小的木頭橛子,也要頂着。手臂悠閒地在空氣中劃動。男人頂着上百斤的麻袋依然健步如飛。搬運磚頭甚至冰箱之類,也要用頭頂。天長日久,這使得印度人的頸椎骨靈活而發達,使用頻率格外高。

圖:三聯書店

印度人明白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否定,他們卻很少使用這些動作,而是習慣朝肩膀兩側擺動腦袋。這個動作包含多重信息。它可以表示「行,不錯,還成吧」,在交談中則表示「我正在聽你說呢,我明白了你指的是甚麼,我聽懂了」,而並不一定表示「我同意你的觀點」。這大概體現了印度文化的模糊性。

一次,我在拍攝一位國家領導人時想靠得更近些,便向印度警察說了我的要求,這位警察朝我擺動了一下腦袋。我以為對方同意了我的要求,連忙心存感激地邁過了警戒線,沒想到這個警察一個餓虎撲食,把我抓了回去。我驚訝地問,「你不是同意了嗎?」這位警察朝我一翻白眼,厲聲責問:「誰說的?」

圖:三聯書店

印度人天性樂觀,喜歡聊天和自嘲。他們認為有時候動作比言語更有力量。身體語言可以傳達出更豐富的信息。只是苦了剛到印度的外國人。一旦外國人懂得了「搖頭晃腦」,也是很有用的「利器」。它至少可以模糊一下自己的觀點,探聽對方的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

上文節錄並改編自〈搖頭晃腦的學問〉,文章收於《印度風物記》。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3/21/010112618.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