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保就業只能保一時 不能保一世
作者:哲哲   來源:識港網    2022-04-08 19:32
自古「危」與「機」並存著,疫情的到來,對絕大多數行業來說都是壓力和困難,但也存在著新的商機和變動,政府應該引導企業破冰而出,尋求新發展;給失業人士指引方向,提供更多的選擇。破局,才能新生。思變,方能長久。

在香港第五波疫情嚴峻、失業率驟升至4.5%的背景下,特區政府決定繼2020年後再推出「2022保就業」計劃,資助發放5月至7月份薪酬,每人每月8千元。上月中旬公佈計劃的框架後,政府聽取相關方面的意見,提出六大方面的優化措施。「完善版」方案擴大了資助覆蓋面,受惠雇員人數由130萬增至170萬,財政支出相應由310億元增至390億元。政府大筆一揮保就業,不單止保住打工仔飯碗,更是保住了社會的穩定。救市救業,為港府點贊。

解決「最後100米」

2020年推出的保就業計劃漏洞百出,存在覆蓋面窄以及非點對點發放等問題。這一輪方案中,政府吸取教訓,尤其重視「最後100米」,強調要把補助不折不扣地落到人頭。工聯會理事長黃國表示,歡迎政府放寬計劃的補助限制,更多員工受惠。他建議應採取實名制,確保員工收到整筆資助。特首林鄭月娥強調,雇主獲發的工資補貼必須發放予雇員,不容出現「舞高弄低」「肥上瘦下」的現象,特區政府會透過雇員的強積金戶口供款作查核。畫餅不能充饑,拿到手上才能讓市民滿意。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特區政府給出保就業措施是特殊時期提振經濟、維護社會穩定的必要舉措,但若不能尋到一條可持續的路徑,恐怕更長遠來講不僅會遭受納稅人質疑,還可能會讓不斷跌落的經濟雪上加霜。

發放財政補貼只能解一時之困,並不是長遠之計。政府給與財政舒困不能無止境、也不能一刀切。在制定方案、審批發放補貼時,應該注重對申請企業進行甄別,比如制定「補貼支援目錄」,對行業、企業進行分類和定量的計算。根據不同行業受到疫情衝擊程度,進而提供不同比例的支援。對旅遊業、餐飲業這類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支助比例和金額應該有所側重,如此才能更加精准給與財政支持。

「危」與「機」並存

結束疫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做到動態清零需要我們兼顧經濟的發展。疫情之下,經濟發展模式、企業運營方式都在改變,一些行業受到嚴重衝擊,也有一些行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做得風生水起,比如人工智能行業、線上教育行業、醫療科技行業等。自古「危」與「機」並存著,疫情的到來,對絕大多數行業來說都是壓力和困難,但也存在著新的商機和變動,政府應該引導企業破冰而出,尋求新發展;給失業人士指引方向,提供更多的選擇。破局,才能新生。思變,方能長久。

對於長久以來的失業問題,未來更應該放遠目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契機,依託內地尋求出路。最根本要擴寬管道,擴大就業市場,把眼光投向內地,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中。近日,深圳市首個港澳青年驛站正式揭牌,共提供20套人才安居房,租給在深圳工作的港澳青年,價格在市場價基礎上給予六折優惠,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也讓越來越多的港澳人士集聚深圳、融入深圳。大灣區的大門已經向港澳人士打開,港人把握機遇,就業道路才能越走越寬。

本網評論員 哲哲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