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Jean-Michel 展示創意十足的玻璃作品
來源:橙新聞    2022-01-08 00:07
新年伊始,需要一些清透又獨特的展品滌蕩心靈。貝浩登(香港)最近將於本月15日起推出法國藝術家尚−米歇爾·歐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個展,這也是藝術家第二次於香港舉辦的畫廊空間展覽。展覽展出至2月26日。

【識港網訊】新年伊始,需要一些清透又獨特的展品滌蕩心靈。貝浩登(香港)最近將於本月15日起推出法國藝術家尚−米歇爾·歐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個展,這也是藝術家第二次於香港舉辦的畫廊空間展覽。展覽展出至2月26日。

歐托尼耶的作品擁抱各種對立,在脆弱與堅韌、無限與有形、理性與感性之間,擴闊對現實的理解、重修各種矛盾,並啟發觀眾探尋美好事物。他自1993 年起便與世上頂尖的玻璃吹製師合作,共同研究玻璃形體上和化學上的特性,探索其難以估量的可變性。由物質的變形和熔化的沙子轉化而成的玻璃,與大自然本為一體,昭示自然無限的潛力和美態。歐托尼耶根據自身的情感和身處的文化脈絡,像煉金術士般將自然元素昇華、重組和改造。

是次於貝浩登(香港)的展覽中,歐托尼耶以其標誌性作品,展示出兩個對比鮮明、卻又相互關聯的世界:與印度玻璃師合製的《珍石牆》(Precious Stonewall)雕塑系列,展現嚴謹並井然有序的姿態;而一系列具空靈感的半透明玻璃珠串,則在自 13 世紀起便盛產最精美玻璃的小島——意大利穆拉諾島製作。介乎兩者之間的作品《野結》(Wild Knot,2021),則以抽象迷幻的玻璃結造型漂浮於展覽空間中,像星環般包納其它作品所折射的光芒。

Precious Stonewall,

2021Blue and amber Indian mirrored glass,

wood33 x 32 x 22 cm

Photo: Claire Dor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2022.

掛在第一個展廳牆上的《珍石牆》系列,由不同尺寸和顏色的玻璃磚排列而成,是歐托尼耶在印度古都阿格拉附近駐留時開始的創作。磚塊向來予人堅固無比、永恆不變的形象,象徵人類建設文明的能力。然而他以玻璃打造出易碎且非功能性的磚塊,它們無法堆疊同時承托任何東西,僅能予觀者一種穩定與具有力量的錯覺。藝術家藉此暗示,疫症當下的世界如斯脆弱,而人類社會的緩慢進步與突破,尤其是同性戀社群被賦有的權利如此不堪一擊。

磚頭在歷史上經常與革命運動相連,位於紐約市的石牆酒吧與所發生的暴動自1960年代末起,被美國和世界各地的民眾視為同性戀權利運動的催生地。對歐托尼耶來說,這些玻璃磚塊的珍貴之處,在於它們體現了解放的時刻,這些突破縱使最終促進了社會的改變,亦能隨時逆轉。透光的磚塊就如燈塔般,讓觀者在模糊不清的動盪時期中保持清醒。一如歐托尼耶的其它作品,這些璀璨晶瑩、極具詩意的磚塊作品按照幾何形狀無限延伸,並以極簡的方式進行排列,隱藏於純粹美感背後的,其實是各種社會政治角力。

置放在展廳中間的《野結》(2021) 則脫離了上述磚塊的線性形態,為展覽的整體增加了形而上的維度。這件由白色和紅色玻璃組成的珠串雕塑,為 2015 年歐托尼耶與墨西哥數學家奧賓·阿羅約(Aubin Arroyo) 會面後開始創作的系列。雕塑的形狀讓人聯想到波羅米昂三環結,以相扣的圓環來傳遞一種數學語言。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便利用這符號來描述想像界、象徵界與真實界的關係,並以此作為感知現實世界的基本框架。歐托尼耶懸垂的珠串結交匯這三個界域,同時穿梭科學和詩意的領域,徬彿將無限小與無限大聯繫起來,暗示著它們之間相互流動的關係。珠串蜿蜒而迷人的線條,亦讓人想起書法家在空氣中揮毫的動態,徬彿其筆觸瞬間凝固了起來。

Wild Knot, 2021

90 x 90 x 90 cm

Mirrored glass, stainless steel

Photo: Claire Dor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2022.

繩結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這些延綿無盡的繩結具有長壽和永恆的象徵。 漢語中的「結」暗示著一種聯繫,如「團結」、「結婚」。前者有為了集中力量而聯合在一起的意思,後者的「結」亦能追溯至古時新人於大婚當日進行的結髮儀式。

懸掛在第二個展廳的《懸浮戀人》(Suspended Lover,2021)玻璃雕塑系列,沐浴在穿透大窗的日光之中,遙遙回應這些古老的傳統。在這些珠串最底部的玻璃珠內包含著更為細小的玻璃球,其細膩的色彩與珠串本身的色調相互呼應。歐托尼耶透過混合顏料、粉狀礦物、金屬和熔化的沙粒,謹慎地調配出這些顏色,以保留真實和自然之感。此系列是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以藍色和紫色為主調,利用鈷、紫水晶和亞歷山大變石這些以變色特性而聞名的稀有礦物製成。亞歷山大變石在日光下呈紫色,夜幕降臨時則呈深灰色。當維多利亞港的整個景色,透過窗戶的光線若隱若現地倒映在這些球形玻璃珠內,構成一個蘊藏萬千世界的小宇宙。就像攝影師的鏡頭一樣,每顆珠子都濃縮了一片風景,卻同時折射出更寬闊的一片天空。

折射在玻璃珠內的全景對藝術家來說亦別具意義,因為他在三十年前曾於前香港藝術館的天台上工作了一個月,欣賞了同樣的維多利亞港景致。其時歐托尼耶受邀參加《Too French》展覽,由於他使用硫磺進行的實驗性創作釋放出有毒的氣味,因此不得不建立一個戶外工作室。他親自實驗和熔化這些硫磺,把玩物質變形的特性,創造出一種火山玻璃。這一段早期煉金術般的實驗,驅使他投身玻璃的創作,更在其後於 1992 年入選第九屆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 IX)。香港從此成為他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捩點,也是他持續的靈感來源。

歐托尼耶的標誌性作品《雙項鍊(亞歷山大變石、紫水晶、雲母)》(Double Necklace Alessandrita-Amethyst Mica, 2021)長約三米,其美艷動人的曲線使之宛如生物,棲息於這展廳的中央。作品在呈現珍稀珠寶的瑰麗之時,同時凸顯其因重量和巨大尺寸而衍生的堅固之感。如磚塊一樣,圓珠作為一個單位元素無休止地串合,反映宇宙的生命形式。 除了其有機的特徵外,串珠的項鍊亦因應其展出環境的文化脈絡而產生多種含義。而在香港這個地方,藝術家希望聯繫這些手工玻璃珠的精神層面至宗教的體系,讓觀者聯想起佛教徒用於測量時間、冥想呼吸,或計算誦經持咒次數的佛珠手串。

希望這些獨特的玻璃展品,也能為你的人生帶來一些啟發。

(Caroline Ha Thuc 撰文,略有刪改)

 

尚−米歇爾·歐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個展

時間:1月15日至2月26日

地點: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K11 ATELIER Victoria Dockside 807室貝浩登(香港)

圖:主辦方提供

原文鏈接:https://www.orangenews.hk/artanddesign/1134456/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