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驅散殖民文化的幽靈
作者:鐘海帆   來源:識港網    2022-01-02 10:57
——讀吳秋文《從哥倫布到彭定康》

過去做學生的時候,教授們說看一本書有沒有學術價值,要先看該書後面的參考文獻和索引。豐富的參考文獻說明該書是在廣泛閱讀這一課題相關文字資料的基礎上寫的,而索引表現了作者的嚴謹態度。

拿到吳秋文先生厚厚的《從哥倫布到彭定康》一書時,隨手就翻到後面的參考文獻和索引,長達50餘頁。這無疑是一本寫作態度很認真的書,一本很專業的書。如果把香港回歸算作殖民主義的“經典落幕”儀式,離今天不覺也已20多年。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殖民主義似乎早就死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束後全球民族國家的紛紛獨立,殖民主義已經成為歷史。從那以後,研究殖民主義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吳秋文先生的這本書,讀起來卻別有新意。

首先,是該書寫作有一個新的背景,就是香港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社會撕裂、街頭暴亂、顏色革命和重整秩序、重建社會。對於一個一直在內地生活的當代中國人來說,香港問題的立場是清晰的,愛憎是分明的,是非是清楚的。但對於香港居民來說,卻有很多複雜的因素相互裹纏。只有像吳秋文先生這樣一個幾十年都在深港兩地工作和生活的人,才深切瞭解其複雜性。作者認識到“去殖民化”是問題的關鍵,而這個問題已經在全球前殖民地國家在民族獨立鬥爭和國家建設中反復出現過,是一個世界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再次梳理殖民主義的歷史,從一個更大的視野反觀香港,不僅可以讓我們深入理解歷史原因,也可以發揮在香港普及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自地理大發現以來,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紛紛從農業社會邁向現代化,世界各地的面貌相繼被改變。但我們經常只看到物質文明的一面,只看到殖民建築歷史遺跡,卻很少去思考其中的血淚、屈辱和鬥爭。殖民主義的歷史,伴隨著掠奪、榨取、殺戮、戰爭、不平等條約、種族歧視、文化輸入和同化。

殖民主義帶來了殖民文化,其影響是深遠的。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後,殖民文化依舊在香港存在,像揮之不去的幽靈。吳秋文在書中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記述了去殖民化的艱難,以及給香港社會帶來的危害。儘管出於對歷史遺跡的尊重,香港保留了大部分港英統治期間的遺跡,但百年的教育、國際大港的角色和與內地有差異的治理方式,在塑造香港社會文化方面都發揮了作用。

社會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身份認同,動亂期間香港的社會撕裂,就是香港居民不同的文化身份認同的衝突。“去殖民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塑造香港人的國家觀念。作者在書中指出:“‘去殖民化’只是去除殖民相關的內容或成分,從來沒有任何國家、地區、政府、民族去掉了自己的思想、文化、傳統。恰恰相反,‘去殖民化’實際上是對於自己國家、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尋回、修復、重生、發展。香港回歸之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保持制度不變,並不是說港英殖民時代留下的殖民殘留也要不變,這種殘留如果是有害的,那麼不可保留,如果是有益的,那麼還要繼續堅持,發揚光大”。毋庸置疑,香港將長期還是多元社會,中國政府對培育香港的文化身份認同方面,採取的是“底線思維”。這個底線,就是“愛國愛港”。在新的形勢下,香港特區近期完成了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次立法會選舉,開啟良政善治新篇章,香港將更加繁榮穩定。

作者還將殖民主義及其文化的影響擴展到當今世界,記述了發生在近期美國明尼斯達州阿波利斯的哥倫布雕像被推倒的事件,以及由民族主義引發的系列破壞事件。這讓我們有更大的想像。一直以來,“西方中心論”似乎是牢不可破的,但其負面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世界格局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而中國,無論是經濟發展、民主建設,還是抗擊疫情,都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正是中國的強大,中國的制度自信,使香港“去殖民化”更加順利,香港人民更有歸屬感。因為,正如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所說“中國好,香港更好”。

吳秋文先生畢竟是長期在傳媒工作,這一職業特點也充分體現在這本書上。統觀全書,絕大多數的文字是樸素、嚴謹的記述,只是在後幾章有精到的評論。插圖多達兩百多幅,可讀性頗佳,資料性極強,很有收藏價值。

作者 鐘海帆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