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法蘭西諸事週報》:一場告別
來源:橙新聞    2021-12-22 18:13
從公佈消息時便令影迷無限期待的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法蘭西諸事週報》終於上映了(小編翻看自己的豆瓣記錄,早在2020年2月就已mark了「想看」,等待了近兩年)。

【識港網訊】盼星星盼月亮,從公佈消息時便令影迷無限期待的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法蘭西諸事週報》終於上映了(小編翻看自己的豆瓣記錄,早在2020年2月就已mark了「想看」,等待了近兩年)。

電影起初公佈演員陣容時就有不少影迷驚歎出聲,除了小編特別喜歡的「甜茶」添麥菲·查洛美、還有因為《接近無限溫暖的藍》聲名大噪的蕾雅·絲端、坐擁無數影后的法蘭絲·麥杜雯、同樣獲提名和拿獎到手軟的泰達·史雲頓、《愛情,不用翻譯》的標·梅利……星光熠熠難以盡述,甚至令人擔心:這麼多有名的演技派們共聚一堂,劇情要如何分配才能把他們都塞進去?

海報上的人物之多令人密集恐懼

事實證明,《法蘭西諸事週報》的確是一部需要大量演員參與的作品:故事從一間位於法國城市的美國報社《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因創始人去世,而打算在將來停刊說起,將不同版面的專題報道以影像形式表達,當那些故事裡的人突然活了過來,配以大家熟悉的韋斯安德遜美學影像和精巧的小漫畫,真是一齣活色生香的好戲。

見到不少評論中都有諸如「獻給新聞工作者的情書」這樣的表述,小編作為文字從業者同樣心有戚戚焉,同一事件以不同方式/媒介表達帶來的不同效果也是小編覺得很有趣的部分:文字工作者(記者/編輯)將看到、聽到、四處奔波而採訪來的事件以文字變成故事,當中不免帶有個人的主觀意識和不同講述風格,而當這些故事再被還原成影像,又會被烙上新的特徵(表現在此片中,不單是韋斯安德遜的置中美學、馬卡龍色系,還有他不動聲色的諷刺和幽默,平靜的旁白等,讓故事呈現出新的面貌)。當韋斯安德遜的敘述版本與故事原本的模樣進行對比,想必又有很大的變化。

片中還有總編在世時與編輯交流稿件的片段

新聞需要公正客觀,敘述者盡力隱形,以上帝視角冷靜看待,但專題故事裡的記者編輯卻可以擁有姓名,甚至自己也能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在本片第二個故事中,編輯不僅親臨年輕人的「革命現場」,甚至與當中的領袖(甜茶飾演的角色)產生了肉體關係,還對兩個口是心非的嘴硬年輕人的感情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這樣的內容相信本身並不會在週報專題故事裡出現(或者被詳細描述),而在電影的講述中,這一特定版面的故事不僅包括原本的內容,還讓背後的文字工作者也作為活生生的人參與其中,相信這也是同行們在觀賞此片時會被觸動的點。

編輯成了年輕學生的情感催化劑

片中對三個版面的故事講述各具特色:第一個故事中的「監獄藝術家」已經足夠獵奇和特別,因此花費了很多篇幅描繪他與畫商的交手、與「靈感繆斯」監獄看守員的互動,故事外的部分則是編輯在講座上就這位藝術家的生平對觀眾的講解(當中穿插不少笑點),讓故事顯得更豐富多元;

監獄藝術家,被畫商一手捧紅,從此二人糾纏無休
故事是以講座講解形式進行串聯

第二個故事如前所說,編輯已經融入其中,而因為年輕人的「革命歷程」不算特別有趣,反倒是編輯與學生領袖的互動成為更大看點;

這一幕的構圖和色彩完全凸顯了韋斯安德遜特色

第三個故事則加入了大量的漫畫、動畫元素,讓本來一波三折的民間懸疑故事更生動(也令人聯想到故事原本呈現在週報上的樣子),輔助部分則是編輯在電視訪談中講解關於寫作背後的故事和他本人的經歷。

為了讓讀者更有共鳴,在週刊中,這種複雜的追車逃亡情節,通常都會被畫成小漫畫
編輯上電視節目講自己的創作故事

當週報創始人去世,經過整部電影的敘述、大家已經相當熟悉的各位編輯在辦公室圍坐商量對策,你一言我一語寫下訃聞,相信隨著電影在這一幕中畫下句點,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會和小編一樣默默淚盈於睫。

編輯們聚首一堂,桌上是創始人的遺體

時隔觀影已經多日,小編寫文時不禁思索:明明毫無煽情成分和催淚橋段,被感動的點究竟是甚麼?思前想後有了答案:世事變幻,講故事的媒介在變,不少熟悉的報刊雜誌一夜間不復存在,但那些生動的故事卻都真實存在和被記錄過,也凝結了所有講故事的人的心血。而不強求繼續和不變,只是讓文字中描繪的故事以這樣生動的方式被重現,已經是最用心也最體面的告別。感謝韋斯安德遜為所有講故事和愛看故事的人,送上這樣一封可愛又懇切的情書。

圖:豆瓣

視頻來源:20th Century Studios HK@YouTube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133129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