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90%內企不問津 港高科技響警號
作者: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考玲   來源:文匯報    2021-11-19 12:15
港府近年投入巨資推動創科發展,本港與珠三角的經濟也日漸融合,惟香港大學昨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雖然香港擁有很好的科研優勢,但珠三角企業在使用香港的高新科技、勞動力和生產性服務上仍有不少障礙,有90%內資企業及其他外資公司都沒有使用香港的高科技,主因香港的成本較高、與內地市場需求脫節,及對內地商業模式的滲透不足。

【識港網訊】

調查發現內企很少使用港高科技服務,主因包括成本高、港員工不了解內地情況等。 資料圖片

港大調查:「成本高、與內地市場脫節、滲透不足」

港府近年投入巨資推動創科發展,本港與珠三角的經濟也日漸融合,惟香港大學昨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雖然香港擁有很好的科研優勢,但珠三角企業在使用香港的高新科技、勞動力和生產性服務上仍有不少障礙,有90%內資企業及其他外資公司都沒有使用香港的高科技,主因香港的成本較高、與內地市場需求脫節,及對內地商業模式的滲透不足。港大提出五方面建議,包括鼓勵香港初創公司到珠三角開分公司、推動香港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到珠三角建立分支辦公室,由「前店後廠」過渡到「前台後室」等等,促進香港成為大灣區高科技發展創新中心。

香港大學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於去年12月至今年5月在深圳和東莞訪問了363家生物醫藥和智能裝備的內資、港資和其他外資企業,調查它們對香港高科技、勞動力和生產性服務的使用情況。研究團隊由港大城市規劃與設計系城市研究與城市規劃中心葉嘉安講座教授領導,成員包括經管學院中國與全球發展研究所陶志剛教授、地理系林初昇講座教授、城市規劃與設計系城市研究與城市規劃中心劉行健副教授,以及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楊帆副教授。

連接珠三角和世界橋樑作用減弱

調查指出,香港和珠三角過去依賴市場力量驅動下取得成功的「前店後廠」區域合作模式,自2000年代以來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難以為繼的態勢盡顯。在珠三角經濟及高新科技工業持續迅速發展,以及國際化水平迅速提升之下,香港作為連接珠三角和世界橋樑的作用正在減弱,香港傳統四大支柱產業目前只剩下金融服務業和專業及生產性服務業在區內仍保持競爭優勢。

研究又顯示,儘管香港擁有科技研究的優勢,但香港在推動珠三角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正在減退,珠三角企業在使用香港的高新科技、勞動力和生產性服務業上,仍然存有若干障礙。

港企也多用珠三角高新科技

葉嘉安教授昨指出,調查顯示有90%的內資企業及其他外資公司,沒有使用香港的高新科技,反而選用大灣區的服務和高新科技,箇中原因包括對香港的科技成果缺乏了解、與港科技合作成本高、科技合作機制不健全;香港科技與內地市場的需求脫節、對內地商業模式的滲透不足,以及香港居民較低意願到珠三角就業和對內地情況和市場不熟悉等等。港資企業很多也是使用珠三角的服務和高新科技,它們使用香港的服務和高新科技比重不高。而有使用香港的高新科技的企業,70%是港資企業,主要源於香港總部母公司與珠三角公司有聯繫。

● 港大調查反映內企不太使用港服務。右二為港大葉嘉安教授、左二為港大林初昇教授。

葉嘉安認為,事實上香港在高新科技的研究有明顯的優勢,完全有條件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揮科技創新中心的角色。他指,本港擁有4所世界排名100強的大學和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相對而言,珠三角並沒有世界排名100強的大學,整個廣東省也僅有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那麼怎樣促進珠三角企業使用香港的高科技及服務呢?研究團隊提出五方面建議(詳見附表),包括鼓勵香港初創公司到珠三角開分公司、推動香港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到珠三角建立分支辦公室,由「前店後廠」過渡到「前台後室」等等,促進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科技發展創新中心。

商討港人港稅有助增北闖意慾

● 陳茂波籲年輕人把握機會,到內地多交流及認識。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調查還顯示,珠三角企業聘請香港人才的比例也偏低,聘請港人員工的80%是港資企業,有近90%內資企業和近60%的其他外資企業,均沒有聘請港人員工。林初昇昨解釋,香港人力成本高、香港人北上就業意願弱,以及不了解內地情況,是內資企業沒有僱用港人員工原因。故此,林初昇建議港府與內地商討「港人港稅」,同時提供更多誘因,例如推出更多大灣區實習計劃,吸引港人北上工作。

原文鏈接:https://www.tkww.hk/a/202111/19/AP6196eaa2e4b06eb4c40fcc29.html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