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剛柔相濟 默克爾時代的終結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1-10-27 16:35
德國總理默克爾10月26日正式卸任,默克爾接受德媒專訪講述為何「任內幾乎每年都出訪中國」。

【識港網訊】

生活中的默克爾就是一個典型的德國老媽。(美聯社資料圖片)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10月26日正式卸任,默克爾在卸任前接受德媒專訪,被指「似乎對中國有着一種特殊的關係」,講述為何「任內幾乎每年都出訪中國」。默克爾馳騁德國政壇十餘年,其剛柔相濟的執政手法及其所取得的罕見成就,創造了當代德國政壇的奇跡。

德國總理默克爾10月26日正式卸任,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默克爾政府卸任儀式上,向默克爾遞交了任期結束通知。施泰因邁爾表示,根據德國憲法,默克爾總理的任期結束時間是2021年10月26日。但由於新內閣尚未建立,在下一任總理獲得任命前,默克爾將繼續行使總理職責。德國新一屆聯邦議院10月26日首次召集,現年53歲的社民黨議會黨團副主席貝爾貝爾·巴斯(Baerbel Blas)當選為新議長。

根據德國法律,現任政府應在新一屆聯邦議院首次召集的日子卸任,成為看守內閣。

在即將卸任德國總理前,默克爾在總理府接受了《南德意志報》記者的「告別專訪」,回首自己擔任德國總理16年的經歷。

採訪結束後,記者在描述對默克爾的印象時寫道:「這是一位會帶着自信離開總理府的總理。她所取得的成就比大家認為的要多。在聽取一些批評意見時,默克爾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是在另外一些議題上,她又會詳細地、積極地參與爭論。」

她在2015年時對於當時法國巴黎發生的恐怖攻擊發表言論,認為人們過去習以為常的事物,並沒有想像中的穩固,必須要奮鬥、捍衛,才能持續保有自由,無論是新聞、言論或是民主的自由。「自由不代表擺脫某些事情,而是能夠自由地從事某些事情。」這就是默克爾極為鮮明的政治信條。

在被問到默克爾首次出任聯邦總理的2005年以來,德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時,默克爾回答說,國家發生了變化,但更多的是世界發生了巨大改變。默克爾表示,應該提出的問題是,「為了仍能在世界上發揮着良好作用,我們是否足夠快地做出了因應和改變」。

2010年底爆發的「阿拉伯之春」,引發了後續幾年的難民潮,是默克爾任內最嚴峻的其中一項挑戰,默克爾當時以其堅定的立場廣為世人稱道:面對人性尊嚴,我們絕不妥協。這就是帶領德國始終保持歐洲強國地位的默克爾對外界的強音。德國當時成為了獲得最多申請庇護的國家之一。儘管當時的開放策略有利有弊,仍然彰顯出默克爾對於人權的關懷與支持。

在談到中國時,記者問默克爾似乎對中國有着一種特殊的關係,因為幾乎每年她都會出訪中國。

默克爾回應說:「我剛當總理的時候,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2.3萬億美元,仍然略低於德國(2.8萬億美元)。今天,中國的GDP是14.7萬億美元,而我們的GDP是3.8萬億美元。」

「儘管我們仍是一個相對富裕的國家,但我們在世界上的作用越來越小,因為世界的平衡完全改變了。因此,我們必須以戰略上明智的方式建立我們的關係。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我們曾經很重要。今天,我們必須為保持重要地位而奮鬥。」

中歐投資協定在歐盟(EU)的批准遭遇阻力,默克爾5月5日以視頻形式出席德國聯邦議院基民盟和基社盟黨團的一場會議時強調,中歐投資協定是「互利的」。據德國《南德意志報》報道,默克爾5月20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她可以繼續為自2013年起就開始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的「每個字」擔保。

默克爾說:「中國是世界上重要的國家。如果不進行對話,是行不通的。情況是複雜的,但出於國際外交的原因,即使在這樣的時期,也必須彼此展開對話。」

默克爾1989年踏上政治之路,一路歷經議員、婦女與青年事務部長、環保部長等職,並於2005年成為德國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理。在外界眼中,默克爾經常展現出沉着、堅韌不拔的形象,這十幾年間她帶領德國挺過歐債危機、難民潮等艱難時刻,也主導許多能源、外交上的重點政策,例如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她決定在德國推動能源轉型、逐漸廢除核電。

默克爾平易近人的執政風格,更被德國人暱稱為「老媽」、親眼見證過柏林圍牆倒下的默克爾,如何看待自己、定義政治以及重視的價值觀呢?2005年還未拿下總理之位的默克爾,接受《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訪時被問到:「經常有人說德國人沒有能力改變。」她當時除了強調這是無稽之談,更帶出了這句話,認為德國人民完全有學習、進化的能力,重點是政治家能否更快地決策與服務人民,看出她對於自身從政的期許。

默克爾曾經表示,你可以說我從不會低估自己,擁有企圖心並沒有錯。默克爾2010年接受《時代》(TIME)雜誌專訪時,告訴記者這句話,儘管已經執政5年,德國仍有不少聲音,認為她的成功只是僥倖,但這並沒有因此阻擋她的步伐。而當時剛帶領德國挺過金融風暴的她,事實上也早以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領導力。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曾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時,比較這兩位領導者,完全能看出是兩種風格:默克爾擁抱開放、自由,特朗普則偏向民族、孤立主義。儘管默克爾與特朗普理念不同,當時仍提到不會走向對抗的關係,而是盡力尋求共通點,符合她對於政治的定義。「所謂的政治,正是人們帶着尊重與明確的觀點,試圖達成共識,並找到共同前進的道路。」這或許就是默克爾作為政治家成功的秘訣。

原文鏈接:https://www.tkww.hk/a/202110/27/AP6179004ce4b0e484389fb5ac.html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