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港籍醫生樊敬文享跨境執業政策,9年往返深港兩地
作者:羅莉瓊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1-09-14 08:47
令樊敬文感到欣喜的身份是——真正的“深圳医生”,他成为深圳市首批37位获得“主任医师”职称的港籍医生。“获得正高级职称证书后,港籍医生在医疗科研、服务、管理方面会更方便。

深圳與香港相距30公里,兩地隔深圳河相望,從香港市中心搭乘高鐵到深圳市中心耗時30分鐘,港籍醫生樊敬文在這條深港之路上奔波了9年。

在深圳當醫生,樊敬文將國際先進的醫療理念引進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外科臨床工作中,內地患者複雜多樣的病例也充實著他的執業經歷,讓他有機會攀登一個又一個的醫學高峰。
給自己一個迎接挑戰的機會

在香港長大,從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樊敬文在香港瑪麗醫院開始從醫生涯。按著既定的方向發展,樊敬文幾乎可以預估到自己的職業路徑。

2012年7月1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正式對外開放。作為內地現代化進程中推進醫改的先行試點,這家醫院與內地傳統醫院有極大的不同,主要提供與西方國家相仿的高水平醫療服務。

「當時,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伸出橄欖枝,我的內心有點焦慮和忐忑,擔心自己語言不通、能否適應內地的醫療體制。」樊敬文說,他是一個愛創新的醫生,決定給自己一個迎接挑戰的機會。

2012年9月,從醫13年的樊敬文加入港大深圳醫院創業團隊。

深圳是一座聚集了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樊敬文需要認識和接受來自不同地區的傳統及文化。作為一名醫生,樊敬文既要做好專業方面的準備,也要學會掌握與人溝通的能力,只會說粵語和英語的他,開始苦練普通話。9年來,樊敬文已經學會用流利的普通話跟同事、患者交流,也習慣了這種「雙城生活」模式——每天早上7點準時過關來到港大深圳醫院工作,傍晚6點多離開深圳返回香港的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樊敬文每兩個月才返回香港一次,節省下的通勤時間,也為他贏得更多的臨床和科研時間。

患者在深能看更多的大病

香港醫生在深圳執業有什麼體驗?「深港兩地患者的求醫態度有很大的不同,我經常會遇到患者確診重病後,患者本人是最後一個獲知病情的。」樊敬文坦言,這是因文化差異產生的醫療服務期望值的不同。

80多歲的張老確診直腸癌中晚期,家屬出於焦慮和關心親人的心態,希望樊敬文先不要告訴老人家診斷結果、治療方案和預後評估,盡快給張老進行手術。而樊敬文認為,讓患者知情並同意治療方案是必選項,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化不同導致的求醫態度的差異。

「結合張老的病情,根據國際上最前沿的醫學研究,先放射治療和化療縮小腫瘤的大小,再施行手術,能增加保留肛門和減少局部復發機會。經過與患者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取得患者同意,我們採取先化療再手術的治療方案。」樊敬文說,他們帶來香港經驗和國際先進醫療理念,張老術後恢復良好,愈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在深圳,更多的疑難病例數,讓樊敬文有創新探索的機會。建築工人李先生在工作中墜落導致鋼筋經會陰穿過腹部,在第一次緊急手術一周後,出現後腹腔及腰椎間膿腫。樊敬文和同事們進行頭腦風暴,採取傳統外科方式的話,風險和手術創傷很大,於是他利用以往手術經驗,為患者設計一個全新的清創方法:利用內鏡經會陰創傷入口到體內進行清創。這一創新探索,樊敬文寫進論文在國際上發表,向世界輸送深圳醫療經驗。

隨著「三名工程」的推進,患者在深能看更多大病,這是樊敬文最為直觀的感受。前幾年,有患者在港大深圳醫院確診直腸癌,選擇轉院到廣州的醫院治療。「當時是有點失落,因為患者不信任我們。」樊敬文發現,這幾年,深圳引進了很多名醫名院,醫療水平不斷提升,患者更願意留在深圳看病,也吸引了外地患者來深看大病。
更好服務患者

「快」是深圳人的工作節奏,患者在深看病就醫也很有效率。「香港公立醫院醫療費由政府買單,患者做一個普通的手術,需排隊2個月,在深圳預約掛號,一般7天內可以做完。」樊敬文說,患者在醫院取號、等候看診、取藥,半天時間就能高效率完成。

拒絕「躺平」跟上快節奏,樊敬文的職務也在快速上升,從最初的任職外科部顧問醫生,到兼任助理院長、臨床技能培訓及會議中心主管、內鏡中心主管、國際醫療中心主管,保健辦公室主任,他身兼數職,而這些職務的變化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

令樊敬文感到欣喜的身份是——真正的「深圳醫生」,他成為深圳市首批37位獲得「主任醫師」職稱的港籍醫生。「獲得正高級職稱證書後,港籍醫生在醫療科研、服務、管理方面會更方便。」樊敬文說,由於沒有相對應的職稱認定,以前港籍醫生在內地申請課題比較困難,現在有了正高級職稱,不僅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也能夠讓醫生們在手術授權、醫生培訓等方面更加規範化。

最新出爐的第二屆「深圳醫師獎」評選榜單中,樊敬文是10位獲獎者中的一名。他說,「當初來深圳的夢想,已經實現一大半了,未來,我要和醫院共同進步,登上更高水平的醫學巔峰。」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