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對殘疾運動員的關注不能停留在奧運會上
作者:卡路里   來源:識港網    2021-09-08 09:11
今夏,一眾健全和殘疾運動員為我們展現了體育如何發揮凝聚社會的功能。在今天香港社會極度需要團結的當下,整個社會,特別是政府當局實應向不同的體育環節,特別是精英體育投放更多資源,讓更多優秀運動員發揮其社會作用。

東京殘奧閉幕,香港取得兩銀三銅的成績,以含金量而言,港隊無疑比上屆里約殘奧所得的二金二銀二銅遜色,但今屆的矚目程度更高,因為特區政府購入轉播權供各電視共用,香港市民往往能夠看到賽事直播,有機會更深入地認識不同的殘疾人士體育專案,這對於殘疾人士體育在香港的發展,絕對是重要的一步。「輪椅劍後」余翠怡亦在網上發文指,今屆所得到的關注及支持,「系我參加過咁多屆收穫最多嘅」,並希望在日後的比賽,亦有港人陪伴。

隨著市民對殘奧的關注度提高,香港殘疾人士體育發展的問題也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筆者認為,對殘疾運動員的關注不能僅僅停留在奧運會上,殘疾運動員的待遇、就業其實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需要社會和政府當局正視。

首先是運動員待遇的問題。參與奧運會的健全運動員和殘奧會的殘疾運動員,其實都是在其所屬體育項目中,世界最高水準的比賽舞台參賽,他們爭取獎牌的難度,相差未必很大,但是在獎金水準方面卻有天壤之別。今年的東京奧運會,在個人專案中獲得金、銀、銅牌的香港運動員,獲得的獎金分別是500萬元、250萬元和125萬元;但同樣是個人項目,殘疾運動員在東京殘奧會中獲得金、銀、銅牌,獎金卻分別只有80萬元、40萬元及20萬元。可見殘疾運動員獲得的獎金水準僅是健全運動員的16%。

令人驚訝的是,今年殘疾運動員獲得的獎金已較過去「加碼」。過去殘疾運動員在殘奧會獲得獎牌的獎金,曾經僅是健全運動員在同一年奧運會獲得獎牌的獎金的10%。這種差距對殘疾運動員來說,可謂一種侮辱,一種對他們世界級的體育水準以及過去艱苦的訓練的否定。

事實上,不少國家對參與奧運的健全運動員和參與殘奧的殘疾運動員設定的獎金水準是一致的,隨著市民能親眼目睹殘奧會的競爭程度和技術水準,筆者相信社會大眾都會同意殘疾運動員在國際大型運動會的獎金水準必須進一步檢討。過去殘疾運動員的獎金水準較低,可能是因為大眾認為有關體育項目的競爭性較低,因而合理化了一個極低的獎金水準。但是,隨著大眾對殘疾體育專案的認識加深,這種誤解應可在社會中消失,為殘疾運動員爭取較佳待遇奠定基礎。

除了待遇,殘疾運動員在退役後的就業問題也值得關注。誠然健全運動員的退役後前途已為大眾關注,而殘疾運動員面對的困境猶有過之。要知道殘疾人士在港仍然面對嚴重的失業問題,退役的殘疾運動員亦難以倖免。根據一個視障人士組織數年前進行的調查,視障人士在疫情前的失業率約為19%,較當時香港整體的失業率3%高出超過5倍,情況令人憂慮。

較早前在香港上映的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改編自前殘奧田徑賽金牌得主蘇樺偉的真實故事,內容提及即使贏得冠軍,但依然面對很多不公與無奈,相當生動地反映了精英殘疾運動員退役後的困境。微薄的獎金和全職運動員津貼未能為殘疾運動員帶來退役後的生活保障,運動員退役後的就業安排更是令人歎息。香港作為先進的國際城市,是不是應該為那些曾經為香港社會帶來榮譽的功臣,那些燃燒青春為理想而努力的殘疾運動員送上多一點關愛和肯定呢?

今夏,一眾健全和殘疾運動員為我們展現了體育如何發揮凝聚社會的功能。在今天香港社會極度需要團結的當下,整個社會,特別是政府當局實應向不同的體育環節,特別是精英體育投放更多資源,讓更多優秀運動員發揮其社會作用。

本網評論員 卡路里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