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晨讀香江】香港體育運動發展大有可為
2021-07-29 09:44

【大公報】體育競技不能光憑毅力鬥志,獲獎的背後,是靠一整套運動科學體系的支撐。事實上,香港健兒一鳴驚人,固然是運動員拚搏的結果,但也與特區政府多年來加大對體育投入密不可分。早在20年前,特區政府就定下將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發展戰略;10年前,特區政府成立70億元的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後來又多次加碼。此外還為體育學院建造新大樓,耗資300億元的啟德體育園也將在兩年後落成啟用。這些軟硬件上的投入如今看到了成果。

【頭條日報】張家朗中四時決定暫時放下學業,轉做全職運動員,起初父母有點猶豫,最後開出條件,他須在兩年內幹出成績,勉勵家朗全情投入,結果培養出香港劍神。何詩蓓是高材生,同時兼顧學業和習泳,文武雙全,但也有軟弱的時刻,她在美國攻讀大學期間,跟隨名師操水,形容比香港辛苦得多,一度萌生放棄念頭,幸而何媽媽提醒她是有天份的,她可以停,但反問她是否想放棄一路以來努力想得到的東西。成功非僥倖,除了個人努力,父母對子女的取向,也起左右作用。在讀書大過天的傳統觀念下,為人父母,聽子女說暫時放下學業,未必人人答允,但張家朗和何詩蓓的例子,證明溝通和接受,能夠推動年輕人,追求卓越。學業重要,但時間一去不返,尤其運動事業,愈早打拼,成功機會愈大,只要子女有志向有潛能,父母要撐,以後重返校園,未嘗不可。

【明報】今屆東奧港隊成績有目共睹,反映過去的投入並無白費,可是國際體育競技,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支持精英運動員培訓,固然不可或缺,與此同時,當局更要放遠目光,制訂下階段精英運動發展策略,着手構建健全體育生態,令精英運動項目可持續發展,不會因為個別名將退役或走下坡,青黃不接。運動員生涯短暫,對比很多專業人員,收入偏低,退役後的生計更是一大問題,年輕小將對投身全職運動有顧慮,家長亦有很多擔心。精英體育發展,長遠不能光靠政府投入資源,還須商業和市場力量配合。本港體育「三化」漸見成績,下一步除了繼續深化,更應朝產業化的方向發展,這需要商界的支持,更需要政府的促進善導,唯有體育產業蓬勃發展,運動員生計有長遠保障,才能持續吸引有潛質的新人投身。

【經濟日報】有經濟學研究指出,單看一個國家、地區的奧運往績、總人口,以及人均本地生產總值3項因素,已可95%解釋到不同地方獎牌量的差異。印度人多但較貧窮,體育不受重視,過去半世紀只曾拿下兩塊金牌,與香港這彈丸之地一樣。菲律賓剛在舉重摘下史上首金,得主在封城期間竟要拿竹擔挑舉水樽來土法健身,富裕國度又怎能想像。  英國近年每屆奧運均豪擲逾2億鎊(約21.6億港元),但成效顯著。2012年,便憑主場之利拿下28面金牌,2016年則有27金,僅次美國;當地金銀銅三色獎牌平均每塊“成本”逾400萬鎊(約4,316萬港元)。無論本港已奪牌的劍擊或游泳,抑或較有獎牌希望的羽毛球、單車、乒乓球和空手道,全部都至少是體育學院A級資助項目,相關體育會可分配較多資源,如劍擊隊便可聘用歐洲精英教練,成績愈好的運動員,自身亦有更多資助。單車隊近年更獲私企支持,夥拍科技大學研究低風阻的單車器材、服裝,以至騎行姿勢。所以推動體育運動,除了投入巨大資源,更需要高科技。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