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蓮花山頂攬奇跡——寫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
2021-07-02 08:51

蓮花山。

一城中央,四季葳蕤。

山勢不高,卻有盛名。

蓮花山名滿天下,因一座城,因宏闊壯麗的探索,因一場偉大的實踐,雲蒸霞蔚,氣象萬千。

這座山,佇立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回蕩著人民領袖激越的新時代宣言。

這座城,是中國共產黨在一張白紙描繪的最美畫卷。

這個時代,是一個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新時代。

風雲際會,蓮花山成為那個被歷史選中的地方。在黨的百年精神圖譜中,它註定榜上留名。

這是一座改革開放之山。

山上,颯然而過的春風,飛渡南海,鼓振神州,激起烈烈風雷,卷起滾滾春潮。

這是一座走向復興之山。

山下,升騰而起的新城,光耀海內,聞名世界,用先行示範之姿,探民族復興之路。

百年裏的家國情懷,海內外的滔滔浪潮,在這裏交匯激蕩,成為一個民族的時代地標與精神圖騰。

登臨蓮花山,眼前如畫般錦繡而壯觀的,正是這座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對這座城作出這樣的定義:

“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01 探路先鋒

當年的蛇口開山炮聲猶然在耳,如今的深圳經濟特區生機勃勃,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磅礴偉力,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

——習近平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2020年10月14日下午,深圳蓮花山,滿目蒼翠,藍天湛湛。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頂,向鄧小平同志銅像敬獻花籃,表達對鄧小平同志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緬懷。

在銅像後側,是他2012年12月8日親手種下的高山榕。那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時所種。當時,他在這裏向全世界鄭重宣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

如今,這棵十多米高的高山榕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高山榕的年輪裏,刻著時間的秘密,也藏著特區的往事。

在嶺南的村落裏,大榕樹總是村子的中心。

1978年12月18日,當時的寶安縣石岩公社上屋大隊的村民們聚集到了這裏,迎接來自香港的客人,臉上半是興奮、半是猶疑。

該不該讓香港公司來開工廠?

廠子是姓社還是姓資?

為了這一天,上屋大隊的幹部已經爭論了大半年。

當天,大隊與香港怡高實業公司及深圳輕工工藝品進出口支公司簽署了一份編號“深輕寶第001號”的協議書,上屋線圈廠的興建,宣佈了中國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的誕生。

村民們肯定想不到,這個日子和他們一起,從此寫入了深圳、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史冊。

這一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深刻地改變了這座城市。

1979年,在歷史發展的轉折關頭,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勳同志向中央提出了創辦出口加工區的建議。鄧小平同志審時度勢,創造性提出“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就叫做特區”。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宣告了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的建立。

有外媒驚歎道:“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

新生的特區,翻動了時代的新篇章——率先打破“鐵飯碗”“大鍋飯”、取消糧票等一切票證、率先打破電信壟斷、率先推行基建工程招標制……

新的轉機與閃閃的星斗,正在綴滿特區的天空。

闖,就是打破成規,就是先走一步。

狹長的蛇口半島,從地圖上看就像一支試管。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的試驗場。

來到工業區工作的林小靜,發現這裏每過幾天就會開出一條新路來。轟隆隆的開山炮聲,是這裏的背景音。“炮聲一響,地動山搖,讓人有一種改天換地的感覺。”

林小靜是辦公室的打字員,她在鍵盤上敲下了一項項新的改革方案——實行職工住房商品化,邁出了全國住房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公開招聘企業管理幹部,實現國內人事制度的重要突破;率先實行基本工資加崗位職務工資加浮動工資的改革方案……

僅在1979年到1984年間,蛇口就孕育出了24項“全國第一”。

移山填海、振聾發聵,一聲又一聲驚雷般的炮響轟開了改革開放的大門。

更驚天動地的改變,是觀念。

沿著工業大道往蛇口港方向西行,微波山下的路口,巨幅標語牌上的內容幾十年都沒有變過:“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1982年11月,在深圳參觀的各省市外貿代表團有人眼尖發現了這幅標語,立即引起各地代表們議論紛紛,有的人還趕忙掏出鋼筆把這幾句話記在小本子上。這句話與在深圳的種種新鮮見聞一起,被傳播到各地,也掀起對特區的種種爭論。

深圳是不是在傳播資本主義價值觀?特區究竟姓“社”還是姓“資”?

從特區建立以來,對深圳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這是對探索者的“禮遇”,也考驗著先行者的勇氣與擔當。

時間是一切的答案。風風雨雨中,這幅標語陪伴特區走過40年,在蛇口屹立至今,它所在的地方,已經被命名為“時間廣場”。在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時,深圳發起的“深圳最有影響力十大觀念”評選活動中,這一觀念不負眾望,排名榜首。

而在當時,人們真正認識到時間的分量,是來自“深圳速度”。

1983年,國貿大廈在建工地上,18歲的中建三局女工杜先芳第一次爬上了百米高的龍門架。腳下,是正在生長的鋼筋森林,眼前,是大興土木的嶄新之城。

她興奮地唱起了當時的流行曲《漫步人生路》:“越過高峰另一峰卻又見,目標推遠讓理想永遠在前面……”

次年,這座內地第一高樓的主體建設速度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新紀錄,標誌著我國超高層建築工藝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深圳速度”從此聞名天下。

越過高峰,還有更高峰。

深圳不光有速度,更有高度與銳度。

發行了新中國第一張股票、成立全國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敲下土地拍賣第一槌、創立內地首個義工團體、第一次實行文稿拍賣……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經濟特區在各個領域裏,都留下了探路者的足印。

事實上,從特區開發以來,這座城市就沒有滿足僅僅建立在加工貿易上的經濟增長。從早期單項改革中的所有制結構調整、物價管理體制改革以及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到以價格改革、管理體制改革、財稅改革和市場體系培育為代表的配套改革,深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闖出了一條新路。

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面對難啃的“硬骨頭”,特區人始終“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狠抓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大力實施營商環境、“強區放權”、商事登記、科技管理體制、國資國企、財政預算管理等重大改革,實行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二次房改”…

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訪問深圳時說過的:“你們社會主義怎麼走,沒有實驗室不行。深圳就是實驗室。”

實驗室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結果是未知的。因此,它永遠充滿希望。

1999年,深圳停辦已舉行10年的深圳“荔枝節”,改辦“深圳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

早在此之前的1987年,深圳已出臺了全國第一個《關於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為民辦科技企業鋪路。

回望歷史我們才能更清晰地看到,這是一個多麼有遠見的重要判斷與決定。它改變的不僅僅是一些人和企業,也在為這座城市的未來勾勒出了更高遠的座標。

就在1987年,任正非在深圳創辦了華為,他回憶過,正是深圳明晰了民營企業產權,讓他下定決心,紮根深圳。

首屆高交會上,28歲的深圳青年馬化騰融到了220萬美元,這是騰訊得到的“第一桶金”。3年後,騰訊擁有了中國最大的互聯網註冊用戶群,5年後,騰訊成為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

2015年3月10日,一則寫著“MAKE WITH SHENZHEN”(與深圳共同創造)的“創客之城”巨幅廣告閃耀紐約時代廣場。美國《連線》雜誌前主編、“長尾理論”提出者克裏斯·安德森說,正在興起的創客運動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輪工業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深圳代表中國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秉承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種種的深圳故事,如百川入海,匯入了這座城市的發展洪流中。

如今,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展出的《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中,由黨與人民書寫下的改革開放事業一個個偉大瞬間,在這裏凝固。

這裏,有習仲勳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言草稿的影像;有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市鐘、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複製品;有華為最早的交換機、有首屆高交會展示的同款QQ公仔,有深圳最新的科技成果……

一路走來,都是時間的故事。

走出展館,抬眼正是蓮花山,滿目蒼翠,藍天湛湛。

 

02 向海逐浪

深圳等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實踐,創造了偉大奇跡,積累了寶貴經驗,深化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特區建設規律的認識。

——習近平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登臨蓮花山山頂廣場遠眺,青山隱隱,水田漠漠,波光閃爍的深圳河,似乎從歷史深處而來,穿過桑田,注入滄海。

東望,是20世紀初,由首批歸國留學生詹天佑督建的羅湖橋,連接著粵港的傳衍與脈絡。

西眺,是21世紀初建成的深圳灣大橋,騰浪揚波,飛度南北,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強勁躍動的主動脈。

從窄窄的鐵架橋,到氣貫長虹的跨海大橋,穿透百年歷史煙雲,一座城市向海逐浪的“睜眼看世界”之路,愈來愈明朗,也愈來愈寬闊。

在時間幽深處,歷史早已埋下了伏筆。

1925年6月19日,由共產黨人鄧中夏、蘇兆征等人領導的省港大罷工爆發。參加罷工的香港工人陸續分別乘火車或步行到深圳。

原址在深圳墟南慶街的思月書院,成為了香港罷工工人接待站,他們在這裏得到休息、補給,再登上火車前往廣州或其他地區。

黨領導下的農民運動蓬勃開展的深圳地區,成為省港工人運動的聯絡點。

抗戰期間香港淪陷後,1942年1月,蓮花山北面的梅林坳山林中,出現了一批知識份子風塵僕僕的身影,他們中有鄒韜奮、茅盾、胡風、廖沫沙……傍晚,夕陽沉入密林,一行人登上高處,俯視白石龍村的隱約燈火,歡呼雀躍起來:“到家了!到家了!”

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裏,在東江縱隊的周密安排下,香港的文化名人和愛國人士共800多人陸陸續續被營救出來,為中華民族、為新中國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其中,渡過深圳河、通過梅林坳、到達陽臺山抗日根據地是大多數人的脫險路線。

革命烽火年代,這片土地留下的重要紅色印記,正是以一個與海外的連接點、中轉地的姿態出現的。

而特區深圳,更是誕生於闊步走向世界的中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曾做出一個判斷:“中國的開放是從邊緣開始的。”

經濟特區這一“邊緣”的開放,離不開黨的高層決策與頂層設計。正是自上而下的開放政策,國內的大環境、大氣候,全國各地在人才、資源和資訊等全方位的參與和支持,賦予了深圳超越地域的國家視野。

從深圳學香港,到沿海學特區,再到內陸學沿海,開放的閘門從特區打開,世界浪潮滾滾而來。

1981年的一天,來自香港的年輕人李文富騎著一輛自行車跨過了羅湖橋,車後座是百事可樂的樣品。這位百事在香港的業務代表,來到剛建立的特區洽談投資。

後來,人們說,他是用單車把世界500強馱到了深圳。

25年後的另一天,香港科技大學碩士生汪滔來到一河之隔的深圳,蓮花山腳下蓮花北村的一間民房,是他最早的創業空間之一。當年第八屆高交會上,汪滔帶著他的遙控飛機樣品出現在了會展中心的人潮中。次月,他註冊了大疆公司,用寬闊的視角去探索世界。

從淺淺的單車轍,到無際的萬裏長空,從肩挑手扛開山劈路,到天馬行空擘畫未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深圳河兩岸的故事在悄悄改變,特區從引進資本、品牌,到集聚技術、人才、服務,開放程度不斷深入,而每個故事,都為包容開放這一城市標識做出鮮明的注腳。

讓我們的思緒從歷史中回到現實,將視野再次投向前方。

在深圳河畔,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在熱火朝天地加緊建設中。這片不到4平方公里的片區上,深港正在融合“造城”,最新的科技專案在這裏生長。

往西十幾公里,就是前海。

從一片灘塗上建設出現代化新城,前海用十年的時間,在世介面前畫上了一個醒目的驚嘆號:如今,平均每三天推出一項創新制度,並向全國推廣複製;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全球高端資源聚集,世界500強企業加速進駐;由200多座高樓連成的城市天際線,玻璃幕牆折射出日光,盈盈如水,明明如鏡。

“深圳像一面鏡子。”香港創業青年陳升說:“前海在場地、融資環境給予創業者的支持,讓我明白前海‘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真正含義。在深圳向北看,我看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向南看,我對‘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共產黨於這裏進行的偉大實踐華彩耀目,也讓深圳在融合與開放中更加闊步前行。

今天的深圳,已成為一座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性都市,擁有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亞洲最大陸路口岸、中國五大航空港之一,擁有華為、招商、平安、騰訊、萬科、正威、恒大、深投控8家世界500強企業,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投資。

這,正來自向海逐浪的開放胸襟。

沒有弄潮逐浪的志向,就沒有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沒有海納百川的情懷,也就沒有包容並蓄的城市文化。

2020年春末,來自韓國首爾的外籍居民金潤爽把一面用中韓雙語寫著“嚴謹把關抗疫情,真誠服務為居民”的錦旗送往南山區招商街道沿山社區,向工作人員真誠致謝。面對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這座擁有95%以上移民人口的城市反應迅速且井然有序,讓這裏居住的國內外居民感到安心。

這一年8月,美國人馬立安推出了自己新書《向深圳學習》的內地版。這位文化人類學學者在深圳已經生活了26年,成了深圳朋友口中的“老馬”。她迷戀這裏城中村的煙火氣和人情味,在她看來,深圳最可貴的奮鬥精神與鮮活氣質,就在城中村。

當月,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啟用了內地高校首套全自動高通量催化劑製備及篩選設備。格拉布斯研究院是深圳首個以諾獎得主命名的研究機構。受南方科技大學之邀,化學家羅伯特·格拉布斯數年前來到深圳開創新的事業,他說:“這裏與矽谷一樣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環境,是吸引我來的重要原因。”

也有一些來去匆匆的客人——2016年全國雙創週期間,人們在新聞路星巴克裏認出了蘋果公司CEO庫克,後者正在享用一杯美式咖啡;2011年深圳大運會期間,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一天裏逛了兩次中心書城,帶走了一大筐書和光碟。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觀察深圳的方式,這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而一座豐富的城市,也將永葆其生命力。

馬立安來到深圳之時,華僑城集團剛剛在深南大道邊上建了一個叫“世界之窗”的主題公園。在這位學者眼中,這個景點是一個很好的隱喻,因為深圳正是中國通往世界的窗口。

在二十多年後,深圳的意義已超越了一個窗口。“今天深圳不再是一個通向外部世界的通道,而是這片土地本身所創造出來的一切,從產品製造、制度創新、技術發明到規模擴展,市場開拓以及不斷地自我更新,讓深圳展現出勃勃生機。”馬立安說。

中國共產黨流淌在血脈中的開拓精神,讓深圳的城市定位越發清晰。

新時代,驚濤拍岸,深圳依然勇立潮頭。

 

03初心如磐

深圳廣大幹部群眾披荊斬棘、埋頭苦幹,用4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歷程。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習近平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一到週末,蓮花山公園就成了一個歡樂的海洋。茵茵草地上,明媚陽光下,風箏在天上自由飛舞,孩童在地上快樂奔跑。

一切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

從黨組織在深圳“萌芽”之日起,這一初心就激勵著一代代共產黨人,死地求生、前赴後繼,彙聚成改天換地的巨大力量。

樓村,一座800多年的古村落。

穿過百餘米清幽的麻石巷,建於清代的青磚古建築“琬璧公家塾”依然矗立著,默默述說著中國共產黨在深圳建立發展的最初脈絡:1924年下半年,中共廣東區委派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共產黨員黃學增、龍乃武等,來到寶安縣開展農民運動,吸收農民運動的骨幹加入中國共產黨。到1925年底,先後建立起樓村、周家村等11個黨小組。其中,樓村黨小組就在樓村琬璧公家塾成立。

從村民的啟蒙之地到深圳黨組織的“萌芽”之處,琬璧公家塾在古樸中有了明亮的革命色彩。

星星之火,從此燎原。

1925年7月,深圳地區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寶安縣支部成立;1928年2月23日,深圳地區史上第一次黨代會召開——寶安縣委在燕川村召開全縣黨代表大會,到會代表19人。

支援東征軍討伐軍閥陳炯明、成為省港大罷工的前哨陣地、領導工農武裝暴動支援廣州起義……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深圳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一個個革命志士在這裏留下了奮鬥的足跡

在深圳黨史館,陳列著一張古舊的課桌,它的主人是深圳地區早期黨組織建立者黃學增。

黃學增,與彭湃、阮嘯仙、周其鑒並稱廣東四大農民運動領袖,29歲慷慨就義。在其短暫而壯烈的革命生涯中,深圳,是他走向革命舞臺非常重要的一站。

坪山光祖中學,迄今已經走過了115年的歷史。1925年10月,它迎來了一位偉人——周恩來。彼時的周恩來正率領黃埔軍校學生軍第二次東征,劍指盤踞在淡水的軍閥反動勢力,指揮部就設在教學樓二樓東南角的一間教室內。

攻打淡水前,周恩來對全校師生發表演講,說明這次戰爭是為了解除東江人民的痛苦,掃除軍閥割據,建立革命根據地。

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

抗日戰爭時期,深圳地區黨組織領導人民開展減租減息;解放戰爭時期,黨組織又領導人民抗征分糧,實行土改……憑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行動,黨組織贏得了民心,打敗了強敵。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當歷史的指針即將指向新的刻度時,共產黨人的初心被再一次叩問。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省內外一些群眾偷渡港澳,是一個長期沒有解決的特殊問題。深圳市的前身寶安縣毗鄰香港,由於群眾生活水準與香港居民的差距十分懸殊,邊境地區偷渡潮更是禁而不絕。

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勳同志親任廣東省反偷渡領導小組組長,“要治‘本 ’,就要對外開放,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儘快縮短與香港的差距,才能穩定人心,有效刹住偷渡潮。”

“廣東這麼好的條件,再搞不上去,作為一個黨員幹部心不安啊。”習仲勳深有感觸地說。

真心的叩問,總會獲得歷史的迴響。

這塊滄桑的土地,終於迎來了歷史性的重大轉折,拆縣設市,深圳經濟特區橫空出世。

深圳灣畔,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始終是第一要務。

曾經,有一群人被稱為“水流柴”,一條船、一家人,男人撒網、女人划船,在水上過著飄零的生活。從“水流柴”到上岸定居,到全國首個“萬元戶村”,再到現代化“花園式”住宅社區,漁民村40多年的蝶變見證了春天的故事,而在每一個蝶變的節點,都會看到一個共同的閃亮名字——中國共產黨。

漁民村老村長鄧志標的話一語中的:“沒有改革開放,你看到的地方,都是泥塘。”

從“創富”到“創福”,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深圳在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幸福”座標不斷清晰——讓城市又好又快發展,讓人們共用發展的成果。

讓我們來看看深圳教育和衛生的“投入與產出曲線”,兩條曲線形象地展示出這裏是如何改天換地的。2020年,深圳全市本級財政教育、衛生支出分別高達851億元和441億元,繼續領跑全國,與特區成立初期教育、衛生經費短缺形成鮮明對比。

大投入帶來了大變化。

僅“十三五”期間,深圳新增基礎教育學位近40萬座,目前基礎教育規模已居全國一線城市第二。高等教育領域,深圳5年新增5所大學,創造出又一個“深圳速度”,全市已開辦高校15所。

“真沒想到,最好的醫生,就在深圳!”在深圳市兒童醫院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的13歲女孩珊珊(化名)的家長發出了這樣感慨。“十三五”期間,深圳累計引進培養超過800名高層次醫學人才,“小病不出社區,大病不出深圳”的夢想已經逐步變為現實。

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水是城市之源。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這條河也曾經是廣東省水質最差的一條河,被稱為“深圳臉上的一道疤”。

2016年,深圳全面向水污染宣戰。經過近5年的綜合整治,累計投入水污染治理的資金超過1500億,新增污水管網6460公里,昔日的“黑臭河”變成“景觀河”。

66歲的寶安區碧頭社區原居民蔡桂森,早晚在茅洲河河道邊走一遍已經成為每天生活的一個習慣,“河水一天天變清,不僅魚多了,前來覓食的白鷺也漸漸多了。”

法治是城市的底色,在深圳40多年來制定的法規中,有相當一部分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從和諧勞動關係促進條例、無償獻血條例、失業保險條例……到正在制定的無障礙城市建設條例,一個“全民友好、全齡友好”城市呼之欲出。

……

從蓮花山上放眼而望,一幅幅“宜居”畫面,拼接成六個大字“以人民為中心”,生動回答了發展“為了誰”。

“以人民為中心”,這幾個字還寫在了遍佈深圳大街小巷的黨群服務中心的顯眼處。

為了將城市基層黨建真正做實,深圳規劃建設“1+10+N”黨群服務中心體系,1050個黨群服務中心遍佈在社區園區、樓宇商圈、機關企業,黨員群眾平均1公里範圍內就能找到1個黨群服務中心。

原來,黨組織就在自己的身邊。

新時代大講堂、黨建書吧、便民辦事活動場所、黨代表接待室等……黨群服務中心以其各種溫暖的服務,讓黨的形象在大家心中烙得更實、更深。

“黨群服務中心佈置什麼內容,我們都會徵求居民意見,讓居民喜歡,享受共建共治共用的成果。”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一句話道出了黨群服務中心的“初心”。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過:“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疫情來襲,一群群最勇敢的人再度站了出來。一面面黨旗展開,一只只右手舉起,入黨誓詞一次次鏗鏘有力地在鵬城大地響起。

“讓我上!”面對可能的危險,特區共產黨員們,時時挺在確診病例處置、發燒人員收治、隔離人員上門隔離、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現場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書寫責任擔當。

“既為中國應對疫情提供了範本,也在全世界的疫情總體應對中發揮了模範作用。”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高度評價深圳的抗疫措施。

時間丈量著發展的進度,也標示出攀登的高度。

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始終閃耀在特區共產黨人砥礪奮進的征程上。

戰鬥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一線的醫護人員。

 

04走向未來

在新起點上,經濟特區廣大幹部群眾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習近平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一名剛健的男子右手揮舞著錘子,砸向左手握住的鑿子,鍥而不捨地雕刻著自身。蓮花山公園裏,這尊名為“自我完善”的雕塑總能吸引不少市民駐足沉思。

作者是已逝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潘鶴,他生前解釋雕塑的寓意時曾說,希望深圳發展到今天,不要滿足於現狀,要不斷完善自己獲得新的發展。

2019年的深圳,註定與眾不同。

是年8月,黨中央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出臺實施。從第一個“經濟特區”到第一個“先行示範區”,實現一次又一次跨越式發展之後,深圳再度站在了歷史的聚光燈下。

在《向深圳學習》序言中,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寫道:“深圳是開拓者,是幫助塑造中國現代生活的開路先鋒。”

在新的起點上,開路先鋒有了“自我完善”的又一重大歷史機遇,並設定了更為高遠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

“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範例”“全球標杆”……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任務不可謂不艱巨。因此,在談及深圳未來的發展時,知名學者鄭永年直言:“深圳未來同樣要殺出一條‘血路 ’!”

改革,從來都是深圳殺出一條“血路”、緊攥手中的“法寶”。

2020年,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印發實施,一攬子推出27條改革措施和40條首批授權事項,再度發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誓言。

8月24日近9點半,深交所傳來6下清脆的開市鐘聲,創業板註冊制首批18家首發企業上市交易。

被譽為“活力之板”的創業板正式迎來了期盼已久的註冊制。深交所理事長王建軍表示,改革後的創業板,將積極踐行“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堅持以資訊披露為核心,真正把選擇權交給市場。

如果經營失敗,創業者擁有破產的權利。今年3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正式施行,深圳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個人破產制度,讓“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有機會走出“債務泥潭”。

在要素市場化配置、城市空間統籌等領域開展綜合性系統性改革;確立44項重點改革任務,推動國資國企、土地管理制度、司法體制等多個重點領域改革先行示範、率先突破;積極推動人才管理改革,打出人才政策“組合拳”,全方位構建一流人才生態……

新時代,新腳步,仍然必須敢闖。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說,40多年過去了,深圳有了一定家底,既得利益比以前多了,改革也確實有了一些“包袱”。敢闖敢試的精神仍然是特區之“特”最重要的特質,要打破僵化陳舊、不合時宜的條條框框,力戒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守成心態,大膽創新、大膽試驗,勇於探索前人沒走過的道路。當年是這麼走過來的,未來依然要這麼走下去!

為實現更多“從0到1”源頭創新,一座科學新城正在崛起。

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重點佈局大科學裝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創新集群,預計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5G,意味著一片新的藍海。

目前,深圳已在全國率先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5G網路全覆蓋的背後,是深圳全力搶佔數字經濟時代全新制高點,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未來,深圳將致力於突破5G重大關鍵技術,全力以赴將深圳打造成為5G全球標杆城市。

讓我們把目光從未來5G的藍海,轉向坐落於南山區的南頭古城。

未來與歷史,總會在不經意的瞬間交融。

承載著1700年曆史,始建於東晉的南頭古城,經過大半年時間的改造提升,在深圳經濟特區40周歲生日那一天,張燈結綵、鳴鼓開街,徐徐打開古老的城門,被列入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的南北街示範段開街營業。

這座曾多次成為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集散地的千年古城,在經濟特區迎來新發展階段時,煥發了新的不一樣的光彩。

“古城現在有了更多文化產業和創意設計、展覽的參與和入駐,多了更多文氣,但依然煙火氣十足,生活氣息滿滿。”南頭古城原村民劉裕華說這話時,一臉的幸福與自豪。

古城煥新顏,特區奔新程。

《時代》週刊曾刊發報導預言:“一直都在努力併發生過令人驚異巨變的深圳,將再一次為中國提供一個答案。”

今天,進入了粵港澳大灣區、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經濟特區、先行示範區“雙區”疊加新征程的深圳,《時代》所預言的答案,正在揭曉。

每座非凡的城市都有夢想。

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和深圳市十四五規劃,道出了未來五年的夢想:瞄準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定位持續奮鬥,奮力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

6月30日晚,深圳蛇口海上世界舉行活動,黨員群眾共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正如蓮花山的那座主峰——燈旗嶺。

是燈塔,也是旗幟。

是改革開放的燈塔,也是新時代的旗幟。

 

 

责任编辑:wang